谈到领导力,核心离不开领导者的自我修为,因为领导力的本质在于“要有追随者”,如果没有能力(不能成事)和品格,就不可能有追随者,也就谈不上领导力。因此,领导者如何“修身”是历练领导力的根基。
对此,在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体系中,“修身”是社会治理与领导力的核心与根基。就像《礼记·大学》所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是啊,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修身”、成为品行高尚的“君子”,社会自然就和谐美好了。
那么,到底如何修身呢?《大学》中讲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但是,具体怎么操作,如何才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还是非常玄妙的,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作为战国后期集大成的儒学大师,荀子对于“修身”也有系统的论述,在《荀子》一书中专门有《修身》《不苟》《荣辱》等多个章节,同时有《君道》《臣道》《致士》等专题章节,阐述如何为君、为臣和为“士”。尤其是在《修身》篇中,荀子提出了“修身”的九项原则,可以作为每个人从我做起、修炼成人的行动指导法则。
1.自省
在《修身》篇,荀子开宗明义: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这告诉我们,要想修身,关键在自己,基本途径是自省,别人无法替代。
要想自省,需要做到以下四项:
(1)看到别人善的行为,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行为。
(2)看到别人不好的行为,也要反省自己是否有类似行为。
(3)听到别人称赞你,就反省自己是否值得称赞,如果是,这位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不是,很可能是害你的小人。
(4)听到别人批评你,就反省自己是否有值得批评之处,如果是,这位就是你的老师;如果不是,也要警惕,不要怨恨别人。
如果做不到这样,甚至自己胡作非为,却痛恨别人批评自己;自己极其无能,却期望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心肠狠*,行为如同禽兽,却又憎恨别人害自己。那就是“小人”。
2.由礼
在自省过程中,要判断“善”或“恶”,肯定离不开标准。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识别善恶呢?
对此,荀子的态度是鲜明而一致的,那就是要“由礼”。
“扁善之度--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禹。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认为,修身就要掌握“使人无往而不善的法则”(“扁善之度”)——用它来调理血气、保养身体,就能长寿,仅次于彭祖;用它来修身,名声就可与尧、禹媲美。既适合于在显赫的顺境中立身,也适用于在窘迫的境遇中处世,靠的就是“礼”和“信”。
凡是动用感情、意志、智慧和思虑的时候,若遵循礼,就通达顺利,不遵循礼,就会产生谬误、错乱,行为就会迟缓怠惰;在饮食、穿衣、居处及活动等方面,若遵循礼,就会和谐、得当;不遵循礼,就会触犯禁忌而生病或闹出矛盾;人的容貌、态度、进退、行走,若遵循礼,就显得文雅;不遵循礼,就显得傲慢、固执、邪僻,粗野不堪。所以,人如果不遵循礼就很难生存,做事情如果不遵循礼,就很难办成,国家如果不遵循礼,就不能安宁。
由此可见,荀子对“礼”是非常推崇的,认为“礼”是指导自身衣食住行、识别善恶、与人相处的基本准则,也是国家治理、社会安宁的根源。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荀子所讲的“礼”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外在的礼仪,而是一个很丰富的体系,既有内在的“理”(也就是事物基本的规律或“道”之运行法则)、“义”(符合社会集体福利和公共价值的行为规则),也有外在的“仪”和“法”、“刑”等。
3.调和
谈到“修身”,在古人看来,自然要“治气养心”。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对此,荀子指出: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荀子在这里列举出了九种情况,分别给开出了药方:
对于血气刚强的,就要修炼平顺、亲和;
对于思想深沉而犹豫不决的,就要修炼坦率、平易,明确原则;
对于勇猛乖张、脾气暴躁的,就要学习道理,并且找人来疏导、辅助;
对于性急嘴快的,就要指导明确的行动规则,进行自我节制;
对于心胸狭窄、格局小的,就要修炼提高格局和站位;
对于卑下、迟钝、贪图小利的,就要修炼崇高的志向;
对于庸俗散漫的,就要去跟随良师益友进行改造;
对于怠慢、轻薄、自暴自弃的,就要看到这样做的灾祸后果,使其警醒;
对于愚钝、朴实、端庄、拘谨的,就要去修习礼仪音乐,进行统合协调,并且学习思考方法,明白事理。
上述九种情况,看似繁杂,实际上,其指导原则却是非常简单而一致的,那就是要“由礼”,核心要点是“中庸”或“调和”,围绕“礼”,不偏不倚。
4.役物
修身除了自身“治气养心”要“由礼”之外,也肯定会涉及到如何处理个人与外物的关系。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境遇,有时顺利、发达,有时窘困、贫穷。同样,和其他人相比,也有差别。那么,应该如何对待这些状况呢?
对此,荀子主张要坚持“道义”原则,“役物”,也就是要“操之在我”。他说: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自己的志向高远、品格修为高,就不会向往富贵;能够推崇并践行道义,也就不会在意职位或权力;注重内省,就不会太在意身外之物。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如果有了明确的“礼义”原则,对于那些即便让你身体劳累,但是却能让自己心安的事,就要义无反顾地去做;对于那些利益少,但是却道义多的事,也应如此。相反,如果自己能挣很多钱、也有显赫的职位,却要服务于昏乱的君主的话,不如去服务于那些贤明的君主,即便他可能暂时困顿或贫寒。所以,一个好的农夫不会因为遭遇到了水涝或旱灾,就不去耕种了,一个合格的商人也不会因为年景不好,就不去做生意了,真正的士君子也不会因为贫穷或环境不好,就远离或疏忽、抛弃了道义的修为。
邱昭良坚持原创,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