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上游的陕西,是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自西周时期将陕西地区划为京畿之地以来,此后秦、汉、唐等共计14个政权,都在陕西建都,不仅如此,陕西省还是中国经纬度基准点大地原点以及北京时间国家授时中心。
陕西北连蒙古高原,南接巴蜀之地,东邻华北平原,西衔陇右沃土,陕西承接华北、内蒙,连接西南、西北,是中国沟通中亚诸国、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不仅如此陕西的开发还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其对中国西部腹地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以西三角经济圈(以陕西、四川和重庆为主)为载体。
其实跳出陕西地区,放在更大的格局内来观察,以关中为中心,北边是干燥的蒙古高原,有草原丝绸之路直通草原腹地,南边是温暖湿润的巴蜀地区,有剑门栈道和嘉陵江直通川渝大地;西边是险峻的西北地区,有陆上丝绸之路相连;东边是适合农耕的华北平原,有黄河水道与其相通。可以说是陕西关起门来自成一体,打开门来直通四方。
陕西在中国是偏僻
可从整个亚洲来看,却处于枢纽位置▼
年2月7日,此时全国人民刚从春秋假期的狂欢中恢复过来,正逐渐进入到工作状态中,而位于中国腹地的陕西省,却搞出了个大新闻。
2月7日,陕西省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此次一季度集中开工省市重点项目个,年度计划投资亿元。而年全省安排省级重点项目个、年度计划投资多亿元,其中创新驱动、先进制造类项目占比为35.3%、年度计划投资占比为24.4%。市级重点项目个、年度计划投资1.35万亿元。此次集中开工共组织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个,总投资达亿元。
此次重大项目集体开工,主要围绕新技术成果谋划项目,着眼市场化运作、链条式孵化、高效能转化,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无人机、卫星通信等优势领域谋划一批前瞻性、带动性强的项目。要围绕产业链优势谋划项目,紧盯23条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力争上一个项目就上一个层次、上一个档次。要围绕资源禀赋谋划项目,关中、陕北、陕南都要充分挖掘特色资源和有利条件,每个县都要因地制宜把“一县一业”做大做好。要围绕补齐发展短板谋划项目,做大“两新一重”等项目增量,突出城市功能完善等挖潜增效,加大公共卫生等领域补短板力度。要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作用,加强同各市县联动,培育更多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高的科创项目、科创企业。这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为年投资项目工作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为推动陕西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陕西省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之所以选择壬寅虎年首个工作日,就是为了释放出“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要争先”的强烈信号。
中国各主要经济区▼
其实今年不仅是陕西,就在1月4日,四川全省(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个)、福建厦门(个项目集中开工)、上海浦东新区(8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1月6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年度第一批集中开工(个项目集中开工)等多个省份的经济建设,在近期都出现了大新闻。
而至于陕西为何会没落以及“天府之国”这个荣誉称号是如何改为四川的,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因素,比如气候、战争以及政治等多种因素,就拿盛唐时期来说,此时的关中地区表面上看一团锦簇,其实早就暗流涌动了。
关中地区,自从西周时期成为帝国京畿重地以来,出于巩固统治以及强化中央政府实力等多种因素,历朝历代帝国高层,无不采取各种手段将全国各个非关中地区的豪绅大族迁往关中,而且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的威胁,迫使帝国中央不得不在关中地区维持大量的军力存在,长此以往,关中地区的人地矛盾就变得越来越尖锐了,这才有了所谓了“长安米贵,居之不易”了。
中国历朝历代首都
始终跳不过这个三角区域▼
起初,这种人地矛盾还不明显,毕竟就算到汉代,关中地区的人口基数还在能承受范围内,不过到了隋唐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长期基本稳定的形势,自然带动了关中地区人口的大量激增(包含全国及其他国家人口汇聚长安),以及此前数百年战争的破坏,造成了大量植被的破坏以及耕地的肆意扩大,就算当时关中地区有发达的水利工程设施,也没法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本粮食需求,当然造成这种情况的,也少不了的黄河决堤以及官员贪腐问题带来的影响,而这也是隋炀帝耗尽国力修筑京杭大运河以及唐代实行两都制的根本原因之一。
虽然此时的关中地区不再适合担任帝国首都,可由于历史惯性以及隋唐众多名臣的努力,比如裴耀卿、刘晏等名臣,除此之外,也有关中地区险要的地形的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中国大地上,很难找到向关中地区这样既险要易守、又土地肥沃且利于对外发展的地区了,就算巴蜀和江南也不行,毕竟巴蜀易近难出且不适合担任大一统帝国首都重任,而至于江南根本无险可守,纵使这两个地区再富庶也不行,至于东邻的山西,其条件未必比关中更优越(虽然也不错)。
论封闭性,关中和四川都颇为封闭
不过四川过于闭塞,关中距离临近的山西则不远
所以古代的关中政权能否完全控制秦岭和山西
就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关键所在▼
正是由于关中地区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再加上唐代中后期战争对关中地区的大肆破坏,以及长达百年没人对关中地区的基本设施进行维护,随着中国经济重心不可避免的东下南移,关中地区彻底失去了昔日的光辉,直到今日也没能恢复过来。
其实关中地区的没落,与陆上丝路的断绝也有一定关系(不过这两者都无法说谁是主因,毕竟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陆上丝路的断绝,表面上是由于中国经济重心的东下南移造成的,其实真相远不及于此。
就拿宋代来说,此时的西北地区不再为汉族政权所独有,此时的西夏政权风头正劲,北宋直到灭亡也没有彻底解决西夏问题,而正是由于西北地区的长期不稳定的形势,迫使宋庭彻底放弃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而纵使西夏从辽金那里直接或间接获得丝绸、茶叶以及陶瓷等特产,可其贸易规模肯定无法与汉唐时期相提并论,而这也是宁夏地区再这一时期没落的原因之一。
说到丝绸之路,值得提及的是,从广义上看,丝绸之路只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两种类型,其实这条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路通道,还可以细分为从中原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甚至欧洲的“草原丝绸之路”、由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由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除此之外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蜀身毒道▼
其实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的说法是年时,由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的,而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也不是中国人提出的,其是由法国汉学家沙畹首次提及的。对于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最早叫法其实是玉石之路。起初在河西走廊上,最主要的货物其实是和田玉,而这也能从只有“玉门”而没有“丝门”就可以看出来,而至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传统叫法其实是出现于唐代的“广州通海夷道”。
由于当时西夏的存在使得商贸发达的宋朝无法通过宁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进行商业贸易。此时正值指南针的改良,以及造船水平的提高,宋朝便把商业中心从西北转向了东南。宋朝商人从海上绕过南海和印度洋通往阿拉伯;穆斯林商人则从相反的路线来到中国,比如今日中国江苏省扬州市菱塘回族乡,此地的回民同胞,其祖先就是在唐宋时期来到中国,并定居下来的。其实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其根本上还是技术的转变,使得陆路运输的竞争力越来越低。
其实当时通过海路来到中国的不仅仅是穆斯林,还有犹太人。从唐代一直到清末,犹太人通过海路来到中国后,经常长期的定居繁衍生息,这些犹太人及他们的后裔们,在此后的千余年时间内,基本生活在固定且相对独立的区域(与中国台湾省的眷村性质有些类似),在中国各大城市中,犹太人最多的城市就是黄河南岸的开封了,只不过今日这些犹太人,基本被定义为回族和汉族了。
而近年来,陕西省也在不断推动山区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陕西省在加快延安、铜川及富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同时,也启动了秦岭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等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关中园林化、陕北大绿化、陕南森林化战略。
陕西
越来越绿了▼
从陇山脚下的春耕臂犁,到华山鲫鱼背的风吹云涌,从骊山脚下的华清池碧波,到贵人卯下的新区崛起,时光已经褪去属于古代陕西的历史荣光。但它的未来也才刚刚来临,在群山环抱中,它将继续引领中国的西北大地探索新的峥嵘之路。
除此之外,而陕西还可以通过东来西往、北上南下日益发达的交通网络,完全可以通过发达的公路、铁路以及航空等组成的空地一体化设施,加强与中国各地甚至是全球的联系,比如可通过银西高铁、宝中铁路等基建设施,与宁夏银川近期建成通车的中老国际铁路,可直达云南,再通过未来昆深高速的建成,可以加强与广西北部港、香港北部都会区(正在规划建设当中)以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联系,除此之外还通过正在建设中的中泰铁路、中巴ML1经济走廊项目,未来可加强与全球各地的经贸合作,吸引更多的投资来造福陕西人民。
电商时代▼
不过目前由于全球的疫情问题依然严峻,短期内陕西的发展还应当放在国内。比如通过近期完工的京港高速安九段(年12月30日)、日兰高速曲(曲阜)庄(宇宙中心曹县下辖的庄寨镇)段以及其他交通设施,都可以直接或间接与陕西连接在一起,并可通过发达的5G通讯、电商物流以及自媒体等手段,将更多的陕西商品带到更多中国人的家中,更好的带动陕西地区的发展,毕竟就算在如今这个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产业也无法恢复年以前的水平,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国家加强对西部地区的重视,陕西地区将重新获得过去的光辉和荣誉,更好的引领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我期待十四五结束时,陕西能交上一份令世人瞩目的优异答卷。
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