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事业也能有大作为,林记粥品店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它在老街巷的骑楼里卖了几十年清清淡淡的粥品,做了几十年街坊早餐夜宵的零碎生意,然而却是广州城里最聚人气的食店,成就了一段关于粥的传奇。广州最负盛名的粥店店面平实,亦如一·碗清粥。骑楼朴素的立柱中间横着白色大招牌。
店里空间狭小,只容靠墙各放一排桌子。墙上到处贴着昔日各类媒体采访的剪报,写着“客似云来”的匾额下更是贴满名人到店的照片。广州城里著名的美食节目主持人专程来这里打包试吃,对林记赞不绝口,曾经有人半夜驾豪车专程来此只为喝粥。就连店铺搬离旧址也曾令一众老广州人失落了一阵子。
尽管身负盛名,林记还是坚守做街坊小生意。主理人芬姐讲,他们并不想做太多宣传亦未打算加盟开分店,还是低调一点实际。“因为家庭小作坊的经营,做的是街坊生意,保证品质最重要。”
平时店里来往的客人也确实多是街坊。当然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食客,尤其是在夜宵时段常常真的“客似云来”。咸煎饼加上咸瘦肉粥是林记的招牌搭配。煎饼香脆中带有柔韧的口感,咸中带甜,还能吃出南乳酱的甘香。煎饼因为是油炸的,配上一份粥正好刮去油水,两者的口感刚好互补。瘦肉粥分量十足,肉香融于粥中,米水黏稠,口感地道。还有降火功效。
在顾客中有些还是当年在大新路酒店附近上学的学生。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学主有的都成家立业了,还不忘来新店照顾生意,回忆一下当年的时光。对于许多广州人来说一碗好粥就是最美好的记忆。
在一德路的海味中,两座高大的哥特式尖顶建筑被骑楼群包围着。这就是著名的石室圣心大教堂。
自年起,这座教堂便矗立在这里,其原址前身是封疆大吏两广总督的府邸。当时的总督府邸已经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毁坏。战争过后,罗马教廷派来的宗座监牧明稽章看中了这里。一番巧取豪夺后,地面上开始垒砌第一块花岗岩。25年之后,在法国设计师和中国工匠的共同努力下,这座雄伟的教堂终于完工,直到今天依旧屹立。当时的建造者还分别从罗马和耶路撒冷运了1千克的泥土来,并在年奠基时埋在教堂的地下现在教堂正面东侧墙角下的“jerusalen”和西侧墙角下的“Rome”的刻字仍然非常清晰。
这座教堂是天主教广州教区最大的教堂,国内现存最宏伟的双尖塔哥特式建筑之一,东南亚最大的石结构天主教建筑,也是全球4座全石结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一(另外3座是巴黎圣母院、威斯敏斯特教堂、科隆大教堂)。由于教堂的全部墙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岗岩石砌造而成的,所以又被称为“石室”“石室耶稣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有人说石室圣心大教堂的设计抄袭了巴黎圣母院,而实际上它将传统哥特教堂和中国传统元素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教堂坐北朝南,沿用中国传统,背靠越秀山,面朝珠江。而教堂平面俯视却呈十字形,这是欧洲教堂建制的标准设计方法。教堂花岗岩石的砌筑并非采用当时在西方已相当成熟的水泥砂浆工艺,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糯米桐油砌筑方法。它的正面有一对巍峨高耸的双尖石塔,双尖塔呈空心八角锥形,石块与石块之间用铁杆连接,尖塔顶端玲珑剔透,塔尖直插天际。塔楼下,硕大的玫瑰花窗闪耀着光芒。窗棂雕琢秀巧,玻璃拼合得天衣无缝。每当阳光通过玫瑰花窗映照进内堂,都衬出美丽的色彩。
教堂的正门,列柱式合掌形的大门层层深入,7根圆柱显示出石室主教座堂的地位。木质大门上雕刻着中国传统的葡萄、梅花等图案,有富贵、平安等寓意。教堂侧面的一种艺术与功能结合的雕塑—一螭首也是一绝。30只中国传统的排水神兽神态各异,美观的同时也能让雨水顺流而下,堪称独具匠心的设计。
教堂向普通游客开放。走进教堂,高大的伞形穹顶当空,华丽的玻璃吊灯悬在其下,教堂独有的庄重肃穆气势随之而来。花窗洒落彩色的阳光,一块一块地将小圆柱、大拱券墙壁都染成了彩色,让肃穆的教堂顿时多了绚烂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