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你是太和人你有多了解太和,带你了解太和
TUhjnbcbe - 2021/3/11 12:12:00

太和,古名鹿上、邢丘、廪丘,阜阳辖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

截至年,辖24个镇、7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耕地万亩,总人口.2万。

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县土地肥沃,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

中文名称

太和县

外文名称

TaiheCounty

别名

细阳

行*区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华东

下辖地区

辖24镇、7乡、1经济开发区

*府驻地

城关镇

电话区号

(+86)

邮*区码

地理位置

安徽省西北部

历史沿革

编辑

祥和之城(4张)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时期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宋国曾与齐国、楚国在此会盟,称为鹿上之盟。

战国时期属魏国,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郪”,即指太和。后归楚国。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前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前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晋武帝泰始二年(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年―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南京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4年),改属亳州。雍正十三年(年),颍州升府,复改属颍州府。

民国元年(年)废颍州府,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安徽省第七行*督察区。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毫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年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25′―

°55′,北纬33°04′―33°35′。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郸城接壤。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公里,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公里。东去津浦路至蚌埠公里,西去平汉路之漯河公里。太和县境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60公里。[1]

地质

太和县境内地层0~40米深度内为全新统,40米以下为更新统。更新统上部,顶部岩性为青*杂色亚粘土,颜色杂乱,较硬,干后坚实,切面光滑,有铁锰质结核及钙质结核,有裂隙,但发育不全。全新统分上、中、下3段。全新统下段顶板埋深18~24米,厚20米左右。顶部为灰黑色、紫灰色亚粘土,致密,干后坚硬,颗粒细腻,稍有滑感,裂隙不发育,含有较多地腐植质,可能为风化壳,此层是全新统下段的标志层。单层厚度4~8米,部分地区10米以上,向东南较薄,只2米左右。中部变为灰*色亚砂土或粉砂,厚4米左右,至南部增厚,为6~8米。一般层次多,沉积不稳定,多是薄层相间的粉、亚砂与亚粘土互层。分选较差,在亚砂土内多含有钙质结核,是全新统与更新统的分界标志层。[2]

地貌

太和县境处于淮北淤积平原之西北部,*泛平原是地貌类型的主体,始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年)以来的*河多次西泛滥淤积而成。境内地势平坦,西北高(海拔36.05米),东南低(海拔30.5米),高差5.55米,自然坡降一万分之一到七千分之一。按地貌成因分类,可分为剥蚀堆积河间平原和最新泛滥带。削蚀堆积河间平原广泛分布在河间地区,由青*杂色亚粘土构成,顶部有50厘米左右的黑色风化壳,地表平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青*杂色亚粘土明显地遭受剥蚀,沿裂隙呈棱块状脱落,剥蚀脱落的亚粘土碎块,重新在附近或移至别处堆积起来。[2]

气候

太和县地处亚洲大陆东部,气候按中国自然区划分为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温润地区,又接近北亚热带气候,实质是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其特点是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长。但因处在两种气候的缓冲区,天气往往变化无常,低温、连阴雨、旱、涝、冰雹、霜冻和大风等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气温:年平均14.9℃。1月份最冷,平均0.7℃,7月份最热,平均27.9℃,年温差27.2℃。年至年极端最高气温40.8℃。极端最低气温为-21.3℃,最高和最低温差62.1℃。太和县年至年的气象记录最低气温低于-20℃的年份有5年,最高气温超过40℃的年份也有5年。[3]

资源

编辑

太和县境内盛产小麦、大豆、红薯和玉米,名优土特产品——香椿、樱桃、桔梗、薄荷。以桔梗为主的中药材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是中国桔梗生产、加工最大集散地。境内探明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储藏。[4]

动物资源

禽类:鸡、鹅、鸭、鸽、鹌鹑、鸳鸯、鹊、鸦、鹰、雁、莺、燕、鸠、雀、布谷、子规、八哥、画眉、百灵、野鸭、猫头鹰、啄木鸟、鸡鸣喳。

兽类:牛、马、骡、驴、羊、猪、狗、兔、猫、貂、野兔、*鼠狼、鼠。

鱼类:鲤、鲫、鲢、鳝、鲇、鳅、鳜、暇、蟹、蚌、鳖、龟、蛙、螺。

虫类:蜂、蚕、蝎、蛇、蝉、青蛙、蟾蜍、蚯蚓、土鳖虫、蝴蝶、晴蜓、蜘蛛。[5]

植物资源

谷类:小麦、大麦、荞麦、*豆、绿豆、蚕豆、小豆、豇豆、扁豆、玉米、高梁、稻、谷子、芝麻、油菜、红芋。

蔬菜:韭菜、葱、洋葱、葱蒜、蒜、芥菜、蔓菁、芫荽、萝卜、胡萝卜、白菜、乌白菜、菠菜、苋菜、山药、金针菜、秦椒、芹菜、花子菜。莴苣、莓豆、豆角、*瓜、菜瓜、酥瓜、南瓜、冬瓜、丝瓜、搅瓜、葫芦、瓠子、茄子、蕃茄、荆芥、茴香、椿芽(著名特产)。

瓜果类:樱桃(著名特产)、桃、杏、银杏、李、梨、柿、枣、石榴、葡萄、苹果、核桃、藕、菱、芡、甘蔗、花生、西瓜、甜瓜、葵等。

竹木类:竹、松、柏、槐、刺槐、楸、榆、桑、椿、杨、梧桐、泡桐、柳、楝、楮、*杨、棠棣。

棉麻类:棉、苎麻、红麻、*麻。

药类:薄荷(重要经济作物,薄荷油大量出口)、地*、紫苏、香附、车前子、益母、半夏、杏仁、皂角、茴香、花椒、地骨皮、青香子、蓖麻子、金银花、茵陈、薏苡、栝楼、荆芥、菖蒲、蛇床子、地肤子、桃仁、桑白皮、香母榴、木瓜、扁竹、板兰根、白芍、艾、桔梗。

花卉类:牡丹、芍药、海棠、桂、梅、大丽菊、木香、丁香、玫瑰、玉兰、菊、芙蓉、鸡冠、凤仙、碧桃、夹竹桃、迎春、美人蕉、芭蕉、仙人掌、木兰、兰。

野菜类:荠菜、银银菜、富富菜、狗尾菜、豆瓣棵、驴尾蒿、羊蹄棵、野蒜、水菠菜、马齿苋、拉拉秧(幼苗可食)、灯笼棵。[5]

矿产资源

石油(近年在大王庄钻出工业油流)、硝、砂、陶土。[5]

行*区划

编辑

民国初年实行区保制,太和县分区(顺号取积名)、97保。

民国27年(年),实行区、乡、保、甲制,全县设3个区、34乡(镇)、堡。

民国34年(年),调整区划,并34乡(镇)为30乡(镇),计有:细阳镇、赵寺乡、望高乡、关集乡、三塔乡、竹园湖乡、龙李乡、光芦乡、龙台乡、胡集乡、黑虎乡、齐桥乡、大*乡、高庙乡、旧县乡、陈李乡、砖桥乡、亮集乡、税铺镇、界首镇。

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村制,设10区、乡。10区是:城关、茨谷、李兴、税*、板*、赵庙、洪山、光武、大新、原墙。

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年7月撤税*区,增设税镇、大*、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太和县设19区。

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年,太和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年3月撤区并乡,将太和县64乡并为45乡。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年9月,改太和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太和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太和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年3月撤区并社,太和县成立20个公社。至此太和县设33个公社。计为:关集、城郊、大新、肖口、旧县、双浮、清浅、赵庙、倪邱、洪山、原墙、三塔、宫集、三堂、苗集、阮桥、税镇、李兴、蔡庙、宋集、赵集、坟台、水上、高庙、许寨、桑营、城关、马集、双庙、郭庙、长春、胡总、大庙。

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太和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区。

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年,太和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年5月,增设区辖皮条孙镇。至此,太和县共有15个区(镇),75个乡,5个乡级镇,3个街道办事处。年,太和县撤销15个区(镇)及所辖乡(镇),重新设置县辖城关、旧县、大新、肖口、关集、三塔、原墙、三堂、苗老集、宫集、坟台、洪山、倪邱、双浮、赵庙、李兴、清浅、蔡庙、税镇、皮条孙20个镇和胡总、赵集、郭庙、二郎、桑营、阮桥、马集、五星、双庙、大庙、高庙11个乡。年,县经济开发区改为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年1月,桑营撤乡设镇。9月,五星撤乡设镇。年12月,高庙撤乡设镇。年10月,双庙、阮桥分别撤乡设镇。年3月,大庙撤乡设镇。年9月,开展村级区划调整工作。太和县村级组织由个(村委会个,社区居委会17个)调整为个,其中村委会个,社区居委会19个。村均人口由调整前的人增加到人,村“两委”干部人,调减35%。年增设社区居委会1个,年增加村委会2个。至此,太和县共有村级组织个。

年,太和县辖26个镇、5个乡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分别为: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宫集镇、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胡总乡、赵集乡、郭庙镇、马集乡、二郎乡、阮桥镇、双庙乡和太和经济开发区。

人口

编辑

人口数量

明洪武初,户,人;嘉靖三十三年(年),户,52人;万历二十四年(年),户,人。

自顺治十年至光绪十七年,年间人口增加人,平均每年增加.2人。

民国10年(年),户,人;33年(年),户,人。23年中增加96人,平均增加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加之医疗水平提高,太和县人口增长很快。年至年间,人口生育处于无*府状态,自然增长率年均33.2%。

1年后,太和县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策,年下降到8.32%。[6]

截至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人。[7]

经济

编辑

综述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7%,比年增长74.1%,年均增长11.7%;财*收入10.03亿元,同比增长16.6%,比年增长%,年均增长33.6%;固定资产投资42亿元,同比增长55%,比年增长.5%,年均增长3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年增长.9%,年均增长16.5%;外贸进出口总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76.6%,比年增长.5%,年均增长41.3%。[8]

年,太和县实现生产总值.2亿元,增长10.3%;太和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亿元、增长16.5%;增加值34.6亿元、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56.5亿元,增长29%;财*收入1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13.7%;进出口总额2亿美元,增长28.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7亿元,增长14.7%;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亿元、居民储蓄年末存款余额.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4.1亿元、27.3亿元。

年,太和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增长14%;财*收入12.4亿元,增长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41.2%;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增长34.5%;进出口总额2.4亿美元,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元,增长9.7%;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增长11.6%;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32.8亿元、29.5亿元,贷款余额77.8亿元、较年初增加2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储蓄年末存款余额连续十多年稳居安徽省县级首位。

第一产业

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太和开展了全面土地改革运动。当时,全县有13个区,个乡,其中已进行土改的有3个区,44个乡。未进行土改的10个区,个乡,人口人,耕地亩。8月中旬,太和县委先在杨油坊、刘楼、李湖、中心等4个乡进行土改典型试验,至9月2日结束,积累了经验,培训了干部。9月21日,县委又举办人参加的土改训练班,为全面开展土改作好组织准备。

土地改革前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精神,中共太和县委在农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互助组。至年春季,全县互助组达2.2万多个,参加农户占总农户的90%以上。其中常年互助组两千多个,参加农户占总农户的17%左右。互助组是翻身农民为解决农具、牲畜不足的困难,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土地、牲畜、农具仍归各农户所有,主要是“以工换工”的形式进行互助。互助组长的工作是义务性的,不取报酬。
  年11月,在常年互助组的基础上,按照典型示范的办法,试办了池庄、于赵庄、张路口等5个初级农业合作社。至年7月,发展到65个,年春,发展到个。初级社的特点是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耕畜、农具作价入社,劳力由农业社统一安排使用。其收益分配,实行评工记分,一般采用地四劳六(土地四成,劳力六成)或地三劳七的比例进行。农业税、种子、饲料留于农业社,每年还提留少量公益金。年冬,对个社进行全面调查,其中5个老社均比互助组增产3至5成,其余个社中增产1至2成的个,增产3至4成的46个,增产5成的1个,保产的35个,减产1至2成8个。减产社占总数的1.7%,保产的占7.4%,增产的占91%。
  年7月,中央批评了右倾保守思想。8月下旬,中共太和县委召开区、乡干部会议,掀起“大风暴”,加快合作步伐。为加强办社力量,自年秋至年初,先后培训办社干部人次。年12月上旬开展办社运动,经过20天的时间,全县基本实现初级合作化,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88%。
  在全县实现初级合作化之后,立即开始向高级社过渡。县委首先在赵集、李台、张路口3个乡试办高级农业合作社。到年6月,全县实现了高级合作化,参加农户户,占总农户的97%。
  年至年创办初级合作社,步子稳健,办一个巩固一个,效果很好。年底实现初级合作化,没有得到巩固即转并为高级社,加之年大雨成灾,当年生产效益不高,粮食总产比年减少万公斤,社员没有得到增产增收。

年8月,在“大跃进”高潮中,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太和按照省、地规划,于9、10两月建立起14个人民公社,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下设个大队,个生产队。年又合并为个大队,个生产队。

1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干部、社员解放思想,总结历史经验,从实际出发,探索经营管理的新方式。到年秋,全县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年至年,中共中央连续下发三个1号文件,肯定了农业生产责任制。至年底,太和农业战线出现了巨大变化。年的农业总产值是年的4倍多。年农民人均收入元,比年增长9.3倍。年人均占有粮食公斤,比年增长61.5%。是建国35年来农业生产最佳时期。[9]

“十一五”期间,农业总产值累计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0.6%,农业增加值累计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3.9%。

第二产业

民国时期,太和县手工业以纺织、铁木业、榨油、酿造、砖瓦为主。纺织业、铁木业分布较广。
  民国13年(年)县城从事针织业的有5家,民国23年发展到10家。民国33年(年)在县城官商合办“平民布厂”。铁业在县城、港沟、倪邱、旧县等地都建有红炉。早在年前县内造船业就很兴旺,有4家手工业造船厂和97家作坊。抗日战争初期,旧县有9家造船厂能建造载重30吨的木帆船。

年县城解放后,城内建起了铁工厂、民生布厂、麻袋厂、榨油厂等一些小型工厂,主要生产铁制小农具、棉布、麻袋、植物油等,供人民日常生活及农业生产用。太和县个体手工业据年统计,发展到18种自然行业,计户人,年生产总值93.55万元。

年出现大办工业的高潮,到年底,太和县工业企业猛增到个。年,全县工业企业由个减少到75个,其中国营企业减少到11个。[10]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太和县各级管理机构瘫痪,规章制度废弛,生产受到挫伤。工业总产值由年的万元下降到年的万元。年后,工业有所发展,先后建成化肥厂、轧花厂、农机二厂等。年工业总产值万元。

年贯彻*的改革开放*策,对一些企业进行了调整和整顿,扩大了企业自主权,推进了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建立建全了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22个,工业产值万元。
  年乡镇企业发展到个,其中联户办个,户办个,乡镇企业产值年为万元,年为万元,其中户办,联户办企业的产值占85%以上。主要从事建材、编织、筛网、烟花炮竹、撕膜绳等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行业。并出现10万元以上大户个,20万元以上大户43个,50万元以上大户13个,皮条孙撕膜绳厂年产值超百万元。[10]

建设中的高楼

年,太和县规模工业企业81家,完成产值亿元,同比增长7.4%,比年增长%,年均增长38.2%;增加值31.7亿元,同比增长5.3%,比年增长%,年均增长30%。园区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太和县“一区两园”规划面积调整到52.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9.1平方公里,分别比年末增加45平方公里、7.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家,比年末增加家;园区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比年增长.5%,年均增长43.5%。在阜阳市率先启动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李兴、马集、税镇、皮条孙等7个工业聚集区规划面积17.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1平方公里,入驻企业70家。年,生物医药、发制品、有色金属、木业、农副食品、纺织服装、塑化(筛网、绳网)、中药材八大支柱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亿元,比年增长.5%,年均增长43.4%。其中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农副食品加工、发制品产业产值均超10亿元。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2家,比年末增加38家。

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累计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14.3%

医院(2张)

。培育壮大了医药、中药材、人发、木材及装饰板材、塑化、粮食、三粉、有色金属再生等专业交易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四年居安徽省第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顺利实施,农村商业网点发展到多个。

三次产业比重由5年的36.6:25.4:38.0调整为年的28.3:41.5:30.2。

交通

编辑

太和的公路建设

京九铁路、漯阜铁路,境内建有三堂集站7个车站,其中客货运站一座(三堂集站);国道、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在太和县内纵横交织,颍河*金大道经过太和县40多公里,太和县城距阜阳4C级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仅37公里,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11]

陆路

京九铁路商阜段系年定线,设计为国家一级铁路。经过太和县境内31.公里,设计建3个车站,49座桥涵。年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承建。漯阜铁路界阜段是年元月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的二级铁路。太和县境内全长33.32公里,设计税镇、旧县、太和、界牌4个车站,大、小桥涵96座。[11]

水路

太和县境内河道能通航者只有茨河和沙颍河。西淝河在建国后已

耿楼闸口

不通航,谷河已于50年代末断航。茨河,属坡水河,水势平缓。抗日战争时期,沿河商业兴隆的集镇如清浅、倪邱、原墙等,每天停泊船只在只以上。上可去蚌埠,下可通淮阴。太和县内生产的小麦、*豆多赖此水道运出,并靠它运进食盐、煤油、布匹和日用杂货。[11]

社会

编辑

医疗

太和县拥有各级各类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个,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10个,县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县妇幼保健所、县卫校、县血站、县新农合管理中心各一个;全县乡镇卫生院32个,其中中心卫生院10个,乡镇卫生院22个,村卫生室所。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初步形成,满足了全县万人民健康的基本需求。[12]

教育

太和县有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40余所,

太和中学(8张)

小学多所,教学设施、师资水平和学生素质等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每年为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0多名。其中安徽太和一中、太和中学为清华、北大等国家级重点院校培养的优秀人才数量可观。国家级示范职业高中—太和第二职业高级中学,安徽省级示范职业高中—太和第一职业高级中学。太和县作为阜阳地区的教育大县,其中私立学校也为太和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太和县新星学校、育人高级中学、腾华高级中学、育才中学等。[13]

文化

编辑

方言

太和地处华北平原的南部,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亦称“下江官话”。另据安徽省年方言普查材料,将太和方言划为“宿阜方言区”。它接近普通话,在语法、词汇上与普通话基本一致。在语音上与普通话有一定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的调类、调值上,不具备地区性差别,构不成方言区。[14]

文化场馆

太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9年中共太和县委*史办公室根据太和县人民的意愿倡议为烈士树碑。

太和县的纪念碑

年6月中共太和县委人民*府作出决定,集资兴建烈士纪念碑并成立纪念碑筹建委员会,众望既有所归,各方大力支持,竞相捐资三十一万元。太和革命烈士纪念碑于年4月19日奠基,年7月19日落成。碑高23.4米,壁厚0.2米,碑座19级台阶,象征四·一九暴动和七·一九惨案两个时间的一九祭日,碑文中所列烈士姓名,除三个重大事件死难者外皆为国著名英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王光宇题写,碑文碑记顾祖英书丹。

宗教

佛教

明清时期,境内庙寺林立,僧众繁多。较著名寺庙有玉禅寺(在今苗集乡)、碧霞元君庙(在今旧县),禅堂(在今大新镇)、观音堂(在县城内)等。据玉禅寺庙碑记载,明洪武年间,该寺有庙宇余间,僧众人。至年,该寺尚有戒僧17人,土改后皆自顾还俗。禅堂又名洪范庵,位于城西颍河岸上,民国30年(),正殿尚有檀木佛像1尊,院内有明代古柏3株,庵西有唐代银杏2株,花木繁茂,环境清幽。据旧志记载,清初有青原和尚住持此庙,曾有贵官停泊寺下,上岸拜会青原,二人相见欷觑。原寂时,交弟子宫瓦1片,以作纪念,平生从未道破身世,县人疑是因明亡出家的达官显贵。

民国以后,佛教在太和县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各地多以庙宇办学,僧尼日渐减少。民国初年统计,全县有僧尼人。民国35年(),全县有戒僧96人。

太和佛教会成立于民国15年(),组织情况不详。民国33年()改名佛道会。民国35年(),奉命改为“中国佛教会安徽省太和支会”,会址设于观音堂,有会员人(包括俗家弟子),释林祥任理事长。”

年,境内有尼姑3人,皆已年老,其生活费用由*府补助。[15]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传入太和,始于明朝初年。明洪武十年(7),太和12家回民集资兴建清真寺(今北寺),以后又建南清真寺和旧县清真寺。寺内请有专职阿訇(又称教长),负责掌管教规、守时、礼拜和主持三大节日。

太和回民全信奉伊斯兰教,他们精明能干,善于经商,地方著名的马宏盛果品及一些著名小吃,多由回民制造经营,对太和商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解放后,该教在“三自”(自传、自新、自养)方针指导下,不断进行革新,回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十年动乱期间,回民的礼拜活动被禁止,寺里阿訇被逐出。有年历史的北清真寺,数十块匾额全被砸碎,古物(内有宋代磁炉一个)、古字画被盗失,损失惨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宗教*策落实,对北清真寺拨款修复,恢复其正常活动。

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太和,先设堂于淝河口(解放后划入亳县)。清光绪十六年(年),上海教区派法籍白、金二神甫来太和建堂,堂址设北大街,跨街建东西两院,西院为男堂及神甫宿舍,东院为女学院及守贞修女宿舍。民国20年前后,由法籍传教士班和本籍神甫高连荣,在东西李寨、铜钟寺、水刘寨、贾桥等地建立分堂,发展教徒约人。以后又有意大利籍传教士葛来格,任玛诺来此主持工作。

天主堂修女为守贞修女,历任修女18人,其职务是辅助神职人员管理教务。天主教在太和的传教方式,除置地建堂宣扬教义外,并开办经言班、保守学。常在春秋两季,广收教徒的子女进堂读书,学道明经,接受天主教义。学习期间,免费供应伙食。

抗日战争期间,曾开办私立崇仁小学,除设置普通学校课程外,增设一门由神甫任教的“修身课”,作为灌输教义的阵地。年,全县有天主教徒约人。神职人员3人。神职人员的生活费由*府补贴。[15]

基督教

基督教于光绪十一年()传入太和,堂址设在东大街路南。首任牧师英籍费尔德。后来的有美籍人赫培思、密尔修、施培仁等。本地牧师有何寄尘、陈寿春等。
  太和基督教属内地会派系。民国26年(年),太和成立“中华基督教内地会阜太地方联合会”,又叫福音堂,到抗日战争后期,境内共建立16个基督教分会,教徒达余人。
  民国35年(年),美国教士施培仁及其师母,作威作福,欺凌本地教牧人员,打骂佣人。地方教牧人员忍无可忍,采取自选长老、执事,建立了地方教务组织,并迫使施培仁当众检查认错。
  建国后,该教活动一度呈停滞状态。年在县宗教科指导下,成立了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是年5月交接了房地产权,恢复了正常活动。年报省、地宗教处批准,在境内开设8个基督教分点。据不完全统计,年境内有基督教徒约万人。[15]

旅游

编辑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主体为耿楼河道湿地,位于太和县城周边,

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延伸面积达20平方公里,湿地河流、沟渠、沼泽集中连片,相互连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复合湿地系统,发挥着行洪、灌溉、航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该湿地公园原有生态环境现保持完整,动植物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湿地周边历史遗迹众多,文化久远,内涵丰富。太和沙颍河湿地公园正式被批准为国家级湿地公园。[16]

太和文庙

太和文庙与公园相邻,文庙正门悬挂“太和元气”四个大字的牌匾,门前的广场就是文庙广场。

太和文庙位于安徽省太和县城关镇黉学街35号,

太和文庙

占地面积平方米,折7亩,为元大德八年(年),达鲁花赤李英创建。战乱破损,明洪武五年(2年)重新修建,面阔5间20米,进深10米,为单檐歇山顶,琉璃瓦面,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构宫殿式建筑,具有南北风格相结合的特征,是木橼架台梁大殿式建筑,房顶琉璃瓦,屋脊有套兽,四角飞檐,宏伟壮观,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万寿山

太和县万寿山,原址位于古镇原墙镇粮仓附近,是古代官员的坟墓,被挖掘时里面有大量奇珍异宝。后来,太和县三角元*府大兴土木,在三角元东堆出了一座“山”。

樱桃园

位于镜湖西路,

太和樱桃园

每至樱花盛开和樱桃成熟季节,前来观光的络绎不绝。

著名人物

编辑

历史名人

徐广缙

倪宽(?—前年),西汉官员,字仲文,今安徽省太和县倪邱镇人。明嘉靖年间,后人为纪念倪宽“勤奋好学,为民宽厚”所建,是太和八景之一,史称“锄楼映月”。

范滂(—),字孟博,东汉汝南细阳人。

吕范(?—年),字子衡,汝南细阳人,是三国时期东吴势力的将领,官至前将*、扬州牧,追赠大司马。[4]

徐广缙(年—年),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太和县大新区徐寨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加封太子太保。

现代名人

白鹤,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太和县书法协会副主席,仁济书画院副院长。

刘东方,(又名刘宾)。现为:四川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山水画艺术网总编辑兼艺术总监、八方艺术学会顾问、*山东方书画院院长。

苏磊,笔名石缘,留香居士,80年代初,潜入河南工艺美院,拜著名美术教育家、版画家李天瑛教授门下,基础扎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员、北京华和厅书画院特约画家。

王铁汉,号秋实居人,现为北京北方书画院特聘书画师,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安徽全椒儒林画院特聘二级画师,华南艺术工作者协会理事,北京京东美术馆注册签约高级美术师,通过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与注册联合会美术职业认证(认证号码IORC)中国书法函授学院客座教授。

广告投放处:投放热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是太和人你有多了解太和,带你了解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