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6日,应巴曙松教授邀请,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总监金磐石做客第二期“中国科大新金融讲坛”,为大家带来主题为《商业银行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的精彩讲座。本文根据演讲人录音整理,未经演讲人本人审阅,敬请阅读。
主讲人/金磐石(中国建设银行信息总监)讲座纪要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很高兴再次来到中国科大,来到这里并不是给大家授课,而是给大家做汇报和交流。我不是第一次来中科大了,去年10月份我来过一次,当时是给银保监会办的信息化人才提升计划培训班授课。这次能够参加“中国科大新金融讲坛”,与在座各位一起探讨在新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以及中国建设银行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我感到非常高兴。
新金融既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理念,我在不同的场合也听过业界不同的见解,大家的立场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因此对新金融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先生结合我行经营创新以及对当前时代背景的理解,提出新金融应具有科技、普惠和共享三个属性,我认为对新金融的概括是很全面的。
在座的各位可能听过:最近两年,建设银行大动作频繁,年建设银行提出“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设立“劳动者港湾”,组建“建行大学”。有些媒体朋友不理解,说建设银行“天天搞事情”,也有记者写了篇文章说建设银行“不务正业”。今年,建设银行又提出开启“第二发展曲线”。这个理念是英国学者提出的,他认为任何一家企业都要经历从出生、成长、壮大、辉煌,最后到衰落,直至死亡的过程。一家企业要想保持其基业常青,必须在第一曲线开始下降之前启动第二发展曲线,寻找新的增长点。原来很多辉煌的企业,现在都不在了,都是因为没有逃过曲线发展的规律。我特意整理过相关资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不断变化,原来长期占据榜单前列的一些公司,现在都已经不见了。曾经有一段时间,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也位列其中,但是现在都已在十名以外,这与企业的发展曲线有很大关系。
建设银行的这些战略转型都是“开启第二曲线”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都是源于对新金融时代的理解,以及对未来新金融转型发展的判断。今天我主要结合新金融的科技、普惠、共享这三个属性来谈一谈银行的转型发展理念,以及这两年中国建设银行的探索实践。
1.科技属性
(1)科技革命与金融业变革正发生历史性融合,深刻改变了金融业的运作模式和服务方式。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其经营创新的核心动力,这一点无论是国家层面、产业层面,还是银行层面都已经达成高度共识。
从国家层面来看,英国、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策来支持金融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年8月22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年)》,指出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作用,来推动中国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出,到年,建立健全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
从产业层面来看,年到年全球金融科技融资额增长近五倍,年中国金融科技的投融资额迅速增长,接近年到年的总和。
从金融业角度来看,无论是以摩根大通等为代表的国际大行,还是国内的工、农、中、建、交等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像招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提出了“科技兴行”的战略。其中,建设银行把金融科技放在了开启“第二发展曲线”的核心驱动位置。我刚才所说的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以及劳动者港湾、建行大学,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撑。
在座的各位听众可能会问,将科技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不是太高了?我认为不高。微软的比尔盖茨曾有一个论断,他说传统商业银行将会是21世纪的恐龙,未来银行是不需要的,但是银行的服务是永远需要的。建设银行现在之所以还存在,那是因为建设银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银行了。
前两天,建设银行年中期业绩发布:建设银行的净利润增速、ROA、ROE居四行首位;“住房租赁”、“金融科技”、“普惠金融”三大战略纵深推进,各项指标稳中向好,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可以说成绩还是比较不错的。
我们总结,最近几年建设银行能有这样的业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我们对于金融科技的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