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贵港市的决策部署,积极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新冠疫情防控形势,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与聚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染的风险,积极倡议企业春节期间不放假不停工不停产,让员工在工作地就地过年;同时,积极打好工业增产增效等“七场硬仗”,确保完成一季度各项经济目标任务,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我县除了严格贯彻落实落地落细当前国家、自治区和贵港市其他相关支持各行各业的*策措施外,还结合实际,制订以下十条措施。
大力扶持服务业企业实现超产达产
平南县人民*府平南县融媒体中心●镇隆十字路口,发生2起交通事故,各个方向车辆排起了长龙……
●平南镇隆、大成、官成取消农村集市(圩日)……
●大安、武林、大新多人,在洗澡时倒下……
●4名哺乳期女子租房卖淫……
●平南大新镇至寺面镇,将有一条新公路……
●平南全县严查摩托车交通违法!为期一个月...
●平南6旬老人要离婚,因家庭琐事争吵,闹上法院……
●平南东华,猪肉佬抓住一妇人不放,因为……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正所谓“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一个国家,历史是经验,教训,明鉴,秉承,是过去的沉积,未来的向导;一个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教你融今贯通,惩前毖后,是学习的源泉,进步的信心。
南宁(壮文:Nanzningz),简称邕,古称邕州,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广西第一大城市,广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
南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同时也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现代化城市,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南宁满城皆绿,四季常青,有"绿城"的美誉。南宁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国际城市
年1月,南宁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首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年4月25日,南宁市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承办权,计划于年12月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同期举办。
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年),中央*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广西省南宁市)
越族分枝繁多,史称“百越”,其中西颐和骆越两个支系,就是南宁壮族的先民。始皇帝二十三年(前年)置桂林郡、象郡。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前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
西汉王朝建立后。推行州郡县制。西汉元鼎六年(前年)。汉武帝派伏波将*路博德率*平定赵兴的南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信耳、朱崖等9郡,南宁属郁林郡领方县辖地。
三国时,南宁属吴国辖地。吴把领方县改名临浦县。并从原属交州改属广州。这样,南宁便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一直延续到西晋。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一说为隋开皇十四年即公元年,另一说为西晋太康五、六年即年、年,下同)。
南朝时,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先后更替,南宁隶属郡县均与东晋相同。隋统一南北朝后,开皇十八年(年),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
唐武德四年(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一县,州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外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永徽(~年)后,以广州、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宁)、容州(治今容县)及安南五州隶岭南五府经略使,名岭南五管,以广州刺史充经略使,驻广州。天宝元年(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元年(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咸通三年(年),分岭南道为东、西两道。岭南东道,治所设在广州;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统辖原属邕管(统管邕、横、贵、宾四州)、容管(今容县)、桂管(今桂林)三管之地。这就是说,这就是说。南宁在唐朝时已成为省级治所。
(广西省南宁市美景)
五代十国时,南宁为南汉国地,仍属邕州,归楚。
宋朝统一全国后,邕州隶属广南西路,下辖宣化、武缘等7县,南宁仍为邕州和宣化县治所。
元朝至元十六年(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今南宁为路总管府治所,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并管左右两江溪桐。泰定元年(年)为庆边疆之绥服,寓南疆安宁之意,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得名,即始于此。
明朝洪武二年(年),改南宁路为南宁府,今南宁为府治所。隶属广西布*使司。
清朝时,改广西布*使司为广西省,省会设在今桂林市。南宁府此时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道,所辖州、县基本沿袭明朝。南宁既为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
清宣统三年九月(年),南宁宣布独立。民国元年(年)废宣化县,以南宁府长理事,直属广西**府,后改称广西省*府。三次迁省:第一次迁省:年广西省会由桂林迁到南宁。第二次迁省:年广西省会由南宁迁回桂林。第三次迁省:年。年广西省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民国31年4月(年),原第八、第九区合并为第四行*区,行*督察专员公署设在南宁。建国前,南宁城分为兴宁、邕西、邕南、德邻、邕北、模范、宁武7镇(由原来的10个镇合并)。
年12月4日,南宁解放,将南宁城及附近的16个自然村从邕宁县划出。成立直辖广西省的南宁市。年1月23日南宁市人民*府正式对外办公;2月初,南宁市郊扩大至21个自然村并设郊区工委(辖3个区)。年2月8日,广西省人民*府成立,省会设在南宁。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撤销广西省建制,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南宁宣告成立,南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年国务院决定改僮族为壮族。
(广西省南宁市地图)
年-年间。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和南宁(专区)地区并存。
年12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宁地区设立地级崇左市,辖原南宁地区南部凭祥市和崇左、扶绥、大新、宁明、龙州等县。原南宁地区邕宁、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划归南宁市。
东晋大兴元年(公元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公元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年),中央*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广西境内由“邕”改为“南宁”,南宁由此而得名。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设南宁为自治区首府;至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南宁市行*区划为七区五县,共84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22个街道。
市辖区:青秀区、兴宁区、江南区、良庆区、邕宁区、西乡塘区、武鸣区,其中下辖高新经济开发区、东盟经济开发区、五象新区、横县、隆安县、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
年,城区重新划分,撤消城北区、永新区、邕宁县,设立西乡塘区、邕宁区和良庆区;扩大兴宁区、江南区管辖范围;将新城区列名为青秀区,并扩大其管辖范围。调整后,南宁市区变成了六县六城区。
(广西省南宁市夜景)
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武鸣县,设立南宁市武鸣区,以原武鸣县的行*区域为武鸣区的行*区域,武鸣区人民*府驻城厢镇兴武大道号。调整后,南宁市区变成了五县七城区。
自古以来,南宁就是中国南部著名商埠和主要物资集散地。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策以来,南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综合实力日益增强,经济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递增,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广西前列,是广西区域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中心。
东晋(年-年),是由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权,统治范围因为中原陆沉,少数民族内迁,建都洛阳的晋朝(西晋)覆亡,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年,宋公刘裕废除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时期)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公元年,刘裕篡夺帝位,取代东晋。公元年,拓跋焘统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东晋十六国则成为了旧时代的代名词。
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
(东晋时期地形图)
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吴姓。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东晋*区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由于外族入侵与晋*北伐,北疆时常变动;四川先后出现成汉、谯蜀等国;东南疆域大致固定。晋元帝时期,石勒入侵,北疆只剩淮南江陵一带。成汉占据四川,于年被桓温灭。桓温发动三次北伐,一度收复山东及河南地区,后败于前燕而止。前秦屡次入侵东晋领土,此时东晋仅剩扬、荆、江、广、交、豫、徐、兖、益、宁七州,及兖、青、冀、司、幽、并、益等侨州,共十五州。年淝水之战,前秦惨败。隔年谢玄北伐,成功收复*河、秦岭以南地区。之后东晋内乱,桓玄篡位,谯蜀独立,疆域萎缩。刘裕崛起后攻灭谯蜀并发动两次北伐,收复四川、山东、河南及关中地区。然而刘裕因故返京,将领内乱,夏人入侵,关中得而复失。此时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广、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十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二十五州。
(东晋时期淝水之战)
公元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仍在全国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东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公元年,东晋安西将*桓温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秦岭淮河对峙。
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权并不稳定。
东晋朝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
刘裕完成了上述*事上*治上的措施,东晋朝显然再没有存在的余地了。年,刘裕很自然地建立起宋朝。
(东晋时期战争)
刘裕出身破落的低级士族。东晋初,刘家避难,从彭城迁居京口。刘裕幼年贫穷,不得读书,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及卖履小贩。他又是个酷爱*博的无赖,曾因*输,被京口大族刁逵缚在马桩上索*债。这种经历使得刘裕懂得劳动民众的疾苦并具有冒险求利的性格。
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主要辅佐,多选用寒门,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难得皇帝的信任。削弱士族的*治势力,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国内的统一程度远非强藩割据的东晋朝所能比拟,*权大大增强了。当时鲜卑拓跋部统一*河流域,出现强大的魏国,如果没有统一的汉族*权,鲜卑人几次大举南侵,很有可能并吞长江流域,摧残发展中的经济和文化。所以,刘裕消灭纪纲不立、豪强横行的东晋朝,建立起比较有力的宋朝,对汉族历史是一个大的贡献。
只要想着这些革命先烈,我就会觉得自己是多么的美好,在这个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我是多么的美满和幸福,而在那个艰苦的斗争社会中,哪有如此美好的生活。我要郑重的烈士们说:伟大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斗争胜利了,我们青一代少年将再次继承你们努力开辟下来的光辉道路,我们将要去建设祖国的明天,我会认真的学习,学好本领,长在后再继续工作——建设祖国,你们安歇吧!我会努力去做的,我敬爱的烈士们。
历史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宝藏,阅读可以开眼界长见识。读书可以减少你的压力,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阅读跟你不同的人,比如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的人,能帮助你了解他们的看法,重新审视原有的偏见。比起不读书的人,读书的人会对社会事件和文化多样性有更丰富的认知,读书的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也会得到拓展,身处其中更觉得安心。
最后感谢您能够沉下心看完这些文字,诚然本人文化有限文章多少都会有瑕疵。在此请您多多谅解并指教。
喜欢就点个赞吧!
打赏小曾谢谢您的点阅,期待您的认可!
传说能识鸟音的葛中选,年,生于通海县河西镇(原为河西县)东门街。自幼聪慧好学,明万历二十八年()中庚子科举人。历任湖北嘉鱼县令、广西思恩知府、右江兵备道道员、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南京大理司右评事、陕西苑马寺正卿等职。葛中选任湖北嘉鱼县令时,劝学兴农、教养兼施,倡导筑坝里,根除当地水患。一次路经童生竟金声(金文毅)居所,闻书声朗朗,惊其聪慧,即将金声引入衙内,以己俸禄供养,并指导其学业。后来金一举成名,官至大学士,名扬天下。葛中选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律乐。晚年告老还乡后,隐居凤山北麓云峨石下,潜心研究古代乐理,并写出专著《泰律》12卷行世。金声曾题匾赞他“绝学名儒”。至今,他的著书《泰律》还存放在县图书馆内。
?阚祯兆阚祯兆生于年,卒于年。通海县城人,字诚斋,号东白,别号大渔。清朝康熙卯科乡试经魁。康熙十一年()赴京会试未中,回乡隐居,闭门读书写字自娱。康熙二十七年()在云南按察使许弘勋的盛意敦促下,任云南巡抚王继文幕僚,代王继文撰文写字,被邀游京师,朝野人士都愿与他作诗文之交。阚工于书法,是清代云南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其墨迹散布通海、昆明等地,甚至流传到清廷宫内。昔日昆明近日楼、望京楼悬挂的大匾,以及秀山上的许多诗词楹联和碑刻均出自他的手笔。清代金圣叹对他的书法有“龙蛇落笔惊风雨,不异当年草圣奇”之赞。晚年他还著有《大渔集》、《北游集》等诗集传世,并参加编修《通海县志》。
阚祯兆书《惠我双湖》
?朱嶟被誉为中国禁烟运动史先驱的朱嶟,于年出生在通海县城,自幼寡言庄重,志气纯正。清嘉庆二十四年()中进士后,先后在礼、兵、吏、户部、大理寺、都察院任职,官至礼部尚书,并出任过全国会试大总裁。在任期间,针对当时*务,多次向朝廷上疏,提出关于国家兴衰之建议。道光十二年,上疏陈述捐银商名之弊,主张重名器,科举取仕。道光十六年,上疏陈述鸦片之害,强烈主张禁烟,以解国民深受*害之苦。道光二十四年,上书主张少铸银钱。其*见受到朝廷采纳。朱嶟生前为国为民作出贡献,逝后受到“品端学萃”、“克尽厥职”等高度赞誉。光绪初年,通海地方乡绅报请朝廷批准,建“礼部尚书朱文端公故里碑于通海县城东大门外大桥驿道旁。”
朱遵书法欣赏
?纳训大翻译家纳训,年出生在通海县纳古镇一个普通的回族家庭。孩童时代由于勤奋好学,成绩优秀,被回族团体举办的阿文学校选送到埃及作为师资培养,后毕业于埃及资哈大学。在埃及,他不但精通阿拉伯语,还熟悉英语。回国后,他到昆明明德中学教书。先后担任教导主任和校长之职,同时主编回族刊物《滇真铎报》。50年代初调入云南民族学院教导处工作,后又调省文联从事翻译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年,奉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翻译工作。年12月病逝于北京,享年78岁。纳训毕生致力于《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文学巨著的翻译。这是一部记载阿拉伯几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历经七、八百年之久的文学巨著。其范围包括阿拉伯、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等国家和地区的民间文学和记事,内容涵盖音乐、美术、教科书、戏剧、舞蹈等多个文化艺术领域。这部巨著经他成功地翻译后,先后被转译为英、日、法、德、俄、西班牙语等多种版本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影响很大。纳训先生对待翻译工作认真负责,知识渊博,文笔流畅,对中文和阿拉伯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为中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一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千零一夜》也是天方夜谭
?沈育柏沈育柏(~),字新甫,通海县城文昌街人。童年时,聪敏好学。成年后学识渐增。在“欲济世莫如行医"思想支配下,拜师访友,广求良方,得到眼科秘方,于清雍正六年(),在县城开设拨云堂药店,精制“拨云锭"眼药出售,据民国《新纂云南通志》载:“就医者立效,远近多所痊愈。”清宣统元年()云南总兵镇台夏豹伯将“拨云锭”作贡品献给朝廷。此后“拨云锭“声誉远播,除销往*、青海等省外,还远销缅甸,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沈育柏按此眼药秘方精心研究,研制出效果异常灵验的眼疾良药:拨云锭。“拨云锭”能解*散结、消炎止痛,患者取少许滴入眼内,立刻感到眼内清凉舒适,脏物驱散、红肿渐消。凭此神效,“拨云锭”深得当地百姓喜爱。清雍正六年(公元年),通海县令为沈家药店题名“拨云堂”(后改为“老拨云堂”)。沈育柏成为“老拨云堂”创始人。
照片上的钵为制药工具之一
?赵天爵赵天爵,生活于康熙时期,字维修,号善士,通海大新村人。成了锡矿的开矿鼻祖。后人为了纪念他,都尊称他为赵老祖公。康熙年间的赵天爵正因为坚持不懈,发现了富矿,开一时之风气,当地人才把赵天爵当成了锡矿的开矿鼻祖,这也是最早留下姓名的组织者。据《新纂云南通志》,清代云南较著名的滇商出现在清康熙年间,他是通海人赵天爵,他自幼贫寒,“无生业,为家人所不礼,乃入个旧厂借资开矿”,开矿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每得一旺洞强横无耻者辄出而与争,工人愤甚,欲与决斗”。一些无赖之徒却打起了矿洞的主意,又争又抢,矿工们恨不得把这些无赖除掉。天爵就劝他的工人说:“矿山甚宽,旺洞不少,吾辈但同心努力尽人事,以听天,何处不可发财,奈何以诸君之生命与人争钱财乎。”立刻命令工人放弃这种做法,而且多次这样劝解他的工人。这样一来,其他矿洞的人皆被他这种行为所感化,互相劝诫不能与赵天爵的矿工发生冲突,还争着借款给他发展生产。传说中的“矿王”叫赵天爵,他的名字的由来还说是因为矿工们传说:他妻子的脚,没有像其他旧社会的妇女那样被缠小脚,而因此叫“天脚”,在云南口语中“爵”与“脚”是同音,所以就叫他赵天爵。他长期在个旧老厂挖矿,但是在最先一段时间里一直没有采到大矿。后来有一天,据认为是年4月4日这一天,在矿洞中发现有“蓝蛇引路”,于是他的矿工们就由蓝蛇的指引下找到了大矿。人们后来就以此把它神话化,认为是由天神帮助而挖到了大矿。而且把赵天爵奉为神灵。叫做“赵老祖宗”或者叫做“赵老祖公”。通海县杨广镇大新村
?赵城赵城(~)子亘舆,通海县大树村人,后迁居县城南关外(今文庙街)。童年时,即受业于叔父燕邻,学识与日俱增。清康熙四十七年()中戊子科学人,五十四年()中乙未科进士,钦点翰林院授职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乾清宫南书房行走,康熙帝赐他象牙雕龙戒尺一方,绣龙手套一对,作教读皇子之赏。清雍正三年(),清廷在西南各省推行“改土归流”。赵城奉旨保举府、道官员,他对被保举者说:治理地方必威德兼施,宽猛相济,然应以施德为主。使之感化"。因保举有功,先后授江南道御史、河南道御史,兼掌浙江道御史。雍正四年(),出任贵州丙午科主考,遵照科举制度,凭学识取才,试毕回京复命,雍正帝赏他乌喇玉砚一方,背镌康熙手书“以静为度,足以养年"八字。雍正五年()授湖南布*使、兼理湖北*事。是年六月,奔父母丧回籍,应通海教谕何忠美之请。撰书《通海修畔池记》。雍正七年(),赵城补授通*使司右通*职,尚未启行赴京,遇广西匪徒犯湖南,受奸佞者指控为防范不力而被革职,并被罚资修建江神庙,而赴工地监修,庙成之后,方得回籍。返通海后,以诗文自娱,流连山水,与本县文士游南山寺,有吟梅棠花绝句十首,其中一首云:“席地当天作卧游,仰观天际火云浮。爱他有笑无言语,免使老聋频点头.”该诗抒发了他的郁郁心情。他在家乡设馆教读,对受业者随其性而施教,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人才。清乾隆元年()三月,赵城奉旨启用,出任山东督粮道兼税道。此时,曾撰书《重建三节祠碑记》被辑入郑孝胥主编的《国朝文汇》一书。之后,相继出任甘肃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河南布*使、通*使司左通*等职。乾隆十四年(),赵城年老告休,乾隆帝准予原品休致,并书赐他“忠厚笃敬”四字。赵城回籍后,于乾隆十八年()捐资建万寿宫(今文化馆)于秀山之麓,作文武官员恭逢圣诞朝参之所,但未留碑记。道光二十三年(),通海县令白佩珩捐俸重修万寿官,叙事溯源,方追记他首创之德,他撰书悬于秀山清凉台的“万古此崔*,杜当阳沉碑汉水,殊嫌多事;百年直瞬息,林处士放鹤孤山,颇觉可人“联,用典贴切,被誉为秀山楹联之冠。去世后,乡人于大树村头立“清授头品顶戴翰林院编修赵城故里"石标。赵城撰书的《何可无此眼界》匾
赵城书法——巜汜水县志》所写序真迹
?阿喇铁木尔·右旃阿喇铁木尔·右旃(生卒不详),蒙古族。根据《阿喇铁木尔·右旃》墓志铭中载:“吾家籍,原蒙古;随大元,入中国。官于陕西西安府长安县”的记载,阿喇铁木尔·右旃的来头不能小视,因忽必烈在未接替皇位之前,即有三个封地:第一封地,“金莲川”,即今之河北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的阿兰旗之间。后来忽必烈建立元朝的“上都”。第二封地,“丰州滩”,即今呼和浩特地区。第三个封地,“京兆之地”即陕西长安地区。证明阿喇铁木尔·右旃其来头不小。
“于至元二十年,始祖公阿喇铁木尔蒙古右旃奉命平滇,任管慰司总管,因临安路诸彝判服不常,特授元帅府都元帅。领山东,江冀、晋、关。陕番汉*一十五翼镇曲陀关,凡四境百户、千户和万户府。”——《喇授都元帅府阿喇铁木尔蒙古右旃墓志铭》。
之后,阿喇铁木尔·右旃最先在曲陀关修建文庙,又于河西古城创建文庙,对通海文化进步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旃檀二忠之一,旃檀,字南谷,出生于通海曲陀关(都元帅府)。据《阿喇铁木尔蒙古右旃墓志铭》载:“公卒后(指阿喇铁木尔·右旃),二世祖以旃为姓,讳檀,字南谷,生而英敏,长精骑射。嗜文学,当时大儒,若虞集,揭奚斯,皆以文词相款纳。(元)顺帝至正二年,荫任元帅府都帅职。于曲陀关建卧龙祠,武安王庙。时而横槊赋诗,时而投戈讲道。镇抚二十余年,交南(越南)无侵判之患,新嶍(峨山、新平、玉溪市一带)扰攘之声。乃于讲学习射之睱,种桃千株,植松数围,以帅府桃林为景。后之骚人墨客,登览其间。“当时大儒,若虞集,揭奚斯,皆以文词相款纳”这段话揭示出了旃檀不仅有高贵的出身,而且曾经到元大都北京受过高等教育,更受当时的大文豪虞集,揭奚斯的青睐。《墓志》中:“大明肇兴,元怍以终,出尽节,谥忠勇”旃檀在元朝灭亡后,为元朝尽忠。明朝以后将其供奉忠烈第一。?董文彦董文彦,字名祐,通海人。元朝天厉间,任威楚路(楚雄)知事。《云南通志》载:“因中庆路(昆明)败狐(将*)叛,引兵攻威楚。官吏皆遁(逃跑)。文彦独死守,城陷,贼欲降之(劝降)文彦怒曰:“汝食君禄,不忠报恩,逆天殄民,灭弃纲常,恨不能杀汝!”贼怒,截其耳使啖焉(令文彦吃),文彦嚼而喷贼,遂遇害。明年,败狐(受)诛。事闻(上锋)赐谥庄憨(朝廷封庄憨公)。编辑丨储青青(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