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海按:中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仅在稳增长、扩就业、惠民生和防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及提升城市活力和竞争力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五大新城”的发展中也离不开“小企业”的助力。
国际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在许多国家,超过90%的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它们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引擎,而微型和小型企业以及个体经营者在全球就业中占据了惊人的70%比例。在大多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小微企业的贡献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在服务行业尤为突出,几乎在所有经合组织国家中,中小微企业对服务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都达到60%以上。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中小企业发展研究课题组”根据本市各区-年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提取“五大新城”中的四个新城所在地区(嘉定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以下简称“四区”)的中小企业数据,形成以下“五表一图”,试图通过观察近年来四区中小企业的发展动态,并与全市整体情况以及中心城区(包括*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普陀区、虹口区和杨浦区)的情况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来思考“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在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吸纳和发展方面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表1:-年中小企业数量、占比及增长率注:1)数据来源:历年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上表增长率为年与年相比;3)上表占全市比重采用年数据计算。从表1中可以看到,尽管四区合计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比重接近3%,份额不算低,但在-年期间,相比全市中小企业数量增幅6.3%和中心城区中小企业数量增幅达到4.1%的情况,这四个区中小企业增长率均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它既可能与地区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大量“低端”制造业迁出有较大关系,但也显示出该区域中小企业对所在地营商环境的隐忧,如行业*策、通勤成本、人力资源、市场机会等因素,经营压力较大,生存环境和空间受限。表:-年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占比及增长率注:1)数据来源:历年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上表增长率为年与年相比;3)上表占全市比重采用年数据计算。从表中可以看到,尽管四区合计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占全市比重达.7%,份额也不算低,但在-年期间,相比全市和非中心城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的下降幅度(增长率分别为-9.4%和-1.9%),以及四区的中小企业数量的急剧减少,四区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数更呈现两位数的跌幅。可以预见,今后五大新城要成为宜居宜业的地方,不可能都靠大企业支撑就业,中小微企业一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同时“职住平衡”最重要的是当地有充分的就业岗位作为基础。所以,似应未雨绸缪,提早筹划。表3:-年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及增长率注:1)数据来源:历年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上表增长率为年与年相比;3)上表占全市比重采用年数据计算。图1:年中小企业人均创造营业收入(万元/人)注:1)人均创造营业收入=各区中小企业营业收入/中小企业从业人员数;)数据来源:历年上海中小企业发展报告。从表3和图1中可以看到,一方面,虽然在-年期间,四区中小企业数量均显著减少,但营收增长率却较大,这也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四区中小企业的产出效率正在显著提升,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但也要看到,在营收增长率绝对值、营收的全市占比,以及人均创造营收方面,四区情况均与全市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说明在这些区域的中小企业总量、产业附加值和提质增效还有巨大的空间。表4: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和占比注:1)数据来源:上海市科委公示的各年各批次“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上表采用00年各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计算“占全市总数比”。表5:“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和占比注:1)数据来源:各年度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公示名单;)“十三五”期间入选“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中,五年中多次入选的企业只计一次。从表4和表5中可以看到,四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情况都相对较好,如嘉定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比重分别高达9.78%和11.5%;松江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全市比重接近1%,较强的创新活力与两区较为扎实的制造业基础和较快的战新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中小企业可充分借力大智造的产业生态,专攻细分领域的技术开发,并与大型制造企业形成产业链前后的融通合作,有效扩大技术落地应用的概率。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有建设新城重任的这四个区,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状况“有喜有忧”:它既有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错的优势,更有总量下降、吸纳就业能力下降、营收占比不高的不足。从新城的定位看: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它需要有大量的就业岗位来支撑。而从就业的实际情况看,中小微企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最主要的渠道。因此,在选择“新城发力”点上,似应把打造一个让中小微企业近悦远来、创造更宽松、更公平、更有机会的发展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发力点。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各类人才到新城集聚,就业解决了,人气有了,收入增加了,其他的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十四五”时期,是上海五大新城全面提升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参与产业分工、构建产城融合格局、迈向“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关键时期,“小企业”事关“大新城”!中小微企业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分享一段“日本大中小企业的长期交易与分包合作”的经验专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上海“新城发力”贡献“以大带小”的智慧。
长期以来,日本企业形成了以大企业为顶点、中坚企业为骨干、广大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垂直型”企业群体结构,而对建立和维持稳固交易关系的重视,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期而稳定的交易关系网,这种交易关系既可避免寻找和了解新交易对象而浪费精力,又有利于企业间形成以长期利益为目标的利益共同体,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进行设备投资和技术开发的合作,从而提高投资和开发的效率。日本学界认为长期性的交易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相互信任和理解,在交易双方之间能产生一种比“纸质合同”更有效的“默契的合同”。这种“默契的合同”可面对各种难以预料的新问题和突发事件,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更加得心应手。
这类交易关系主要体现为分包制和系列化。分包制是指大企业借助中小企业的力量来扩大自身的生产能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顶点、众多零部件中小企业构成的垂直多层的分工协作关系。系列化是指大企业会将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投资、持股,给予技术援助、营销援助、经营指导等方式,将这些企业纳入本企业的“系列”中。
通过这两种方式,大企业将中小企业控制在自己确定的生产和技术范围内,从而节约在争夺市场份额上所需的资金、设备、劳动力和组织成本,而中小企业要维持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就必须适应大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实现技术创新,以确保市场份额。同时,由于有稳定的订单,中小企业不用太考虑市场开拓,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专注于专属领域的技术研发,从而成为垂直领域的隐形冠*。此外,大企业在海外建厂时常常带着中小供应商集体出海。这种帮带的方式,使得小企业的海外经营也能较好地走上正轨。
在分包制的产业链上,企业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发包企业会派驻人员帮助小企业改善生产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上下游企业之间会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有时配套小企业的方案会被发包的企业采纳。另一方面,配套的小企业之间也会经常交流心得,切磋技艺。这一产业链的形态特征最终形成了日本国内市场独特的竞争结构,即中小企业则常常通力合作,共同辅佐少数大企业的发展。如丰田、松下、索尼、佳能这样的大企业在塔尖,从它们自上而下、一层层的将零部件和工序下包,越往下走,中小企业数量越庞大,领域越狭小,分工越明细。比如在汽车生产领域,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哪家是丰田系,哪家是日产系,因为各自的风格、技术都特点鲜明。日本丰田仅需要依靠名采购人员向家一级供应商采购,便可实现万辆的产量。这些一级供应商背后,正是位于塔基的中小配套企业群。
本文内容来源:上海转型发布
▼
最新*策详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