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十一届上海市委十次全会明确提出了“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这当中,五个新城是重要着力点和发力点。推进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是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上海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
为落实好“新城发力”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海市*府成立了由龚正市长任组长的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明确了推进新城规划建设的“1+6+5”总体*策框架,“1”即由市规划资源局、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制定《实施意见》;“6”即由市级相关部门围绕*策、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新基建等方面制定六个重点领域专项工作文件;“5”即由各新城所在区*府、管委会牵头制定五个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
2月23日,上海市*府正式印发《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府新闻发布会
3月19日
上海市副市长、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汤志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副主任朱剑豪、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市交通委总工程师李俊豪出席发布会,介绍《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订及实施的相关情况,共同回答记者提问。来看文字实录,重点内容如下↓↓↓
(图源:专属定制财经日报)
提问
Qustions解答
Answers
Q
人民日报:上海新城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起步比较早,这次面对“十四五”新城建设的规划,跟以往相比,在目标和定位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上海市副市长、市新城规划建设推进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汤志平:
新城历来是上海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是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支撑。上海历次总规都立足于中心城功能疏解、完善市域城乡体系角度谋划新城定位,总体上经历了从卫星城、郊区新城到综合性节点城市的定位演变。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年)》在研究市域空间结构时,选取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5个新城,要求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立足长三角视野,上海主城区已经扮演着类似伦敦、纽约在各自城市群和都市圈中的角色,发挥着引领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发展的核心城市作用。相应的,“五个新城”也应转变定位,不再是简单承接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疏解,而应按照集聚百万人口规模、形成独立综合功能的要求,与长三角城市群其余40多个城市一样,建成现代化的大城市和长三角的增长极,与中心城区一起,率先形成上海都市圈“核心内圈”。
因此,在总体定位上,我们赋予了“五个新城”新的定位,就是要建设“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独立”是指五个新城不再是卫星城和郊区新城的定位,而是要集聚万左右常住人口,形成功能完备、能够自给自足的独立城市功能,既包括产业、交通、居住、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也要凸显各新城的特色功能。
“综合”是强调二三产融合发展,居住与交通、就业、公共服务、生态等功能联动、空间统筹,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同时要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品质;“节点”是指新城要构筑区域辐射的综合交通枢纽,在长三角区域城市网络中的能级和地位要进一步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的战略支撑点。
Q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们为了支持五大新城的发展,制订了哪些支持*策?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
配合市*府出台的《实施意见》,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加快推进新城高质量发展的支持*策,对比过去的*策,我们有三个特点三个“更”。
第一,定位更加精准,突出人才、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第二,*策支持力度更大,市区两级财*税收金融方面的*策支持给予了很大的力度。第三,*府部门之间的协同性更强,我们市区联手共同打好组合拳,来支持这轮新城高质量发展。
从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20条*策,加快吸引各类人口人才向新城集聚,实施人才安居住房*策,加大规划土地保障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借这个机会,重点跟大家介绍三个方面的*策。
一个是有关吸引人才*策。在人口*策方面,从优化新城人才落户和居住*策,着力培养引进技能人才,加大对新城社会事业人才导入的力度,提升对海外人才吸引力方面的具体*策措施。比如提出针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缩短居转户的年限,实施居住证专项加分等,研究新城社会事业人才职称评审倾斜*策,加大优秀教师、医生向新城的流动等举措。在住房*策方面,完善多元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引导住房在新城合理布局,完善新城大型居住社区功能等方面提出*策举措。比如要研究建立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居住*策,增加新城人才公寓、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比重。
第二有关土地规划支持*策。从提高新城开发强度、强化新城用地保障、优化新城供地结构,支持新城存量土地二次开发,推动新城战略预留区启动使用等方面提出具体*策。比如建立净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机制,支持以TOD模式高强度开发站点周边等*策措施。
第三有关财税金融支持*策。具体从实行土地出让收入专项支持,加快新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积极推进老城区更新,拓展投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策内容。比如新城土地出让收入市级所得部分扣除各项计提后不少于30%的比例返还新城。此外支持*策还提出要加大对新城放权赋能力度,扩大新城发展和管理自主权,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完善各区新城建设体制机制,进一步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新城集聚。目前市级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六项具体配套*策的细则,我们现在定的时间是上半年这些细则能够陆续出台,谢谢。
Q
总台央广:在新城规划建设导则中明确提出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的总体目标,在接下来五个新城建设当中,我们怎么体现这个未来之城?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许健:
围绕迈向最现代的未来之城,我们在导则中形成了四方面的策略,主要是对应“最具活力”“最便利”“最生态”“最具特色”等发展要求。
第一,在“最具活力”方面,通过强化汇聚共享,落实最具活力的要求。一是造功能聚核的繁荣都市,通过打造中央活动区,强化功能复合、集约紧凑,将新城中心打造成为功能更综合、特色更突出的城市副中心。二是推进形成功能融合、空间复合的产城格局,顺应未来工作生活更加融合的趋势,推动工作、生活、休闲等多样化的功能融合,促进产业社区向综合功能城区转变,促进居住片区向复合街区转变。三是塑造人性化高品质空间,打造活力街区,通过突出小街区、密路网,建设无车步行的友好街区,综合利用地下空间,建设立体城市,打造环境友好、功能复合的“地下城”。
第二,在落实“最便利”方面,突出高效智能。一是营造更方便优质的出行体验,二是做优街区的公共服务功能,以人的体验为导向,结合生活路径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混合布局,复合设置,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未来社区。三是系统推进实施新基建,超前布局并加快落实新型基础设施,对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做好空间预留和功能弹性兼容。同时在新城率先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新城”。
第三,在落实“最生态”方面,要坚持低碳韧性。构建安全韧性、弹性适应的空间新模式,通过加强基础设施的韧性,增强电力、燃气等生命线系统的快速修复能力,提高城市空间布局韧性,强化社区作为城市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作用。提高城市生态韧性,落实海绵城市等建设要求。在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样板方面,新建城区全面实行绿色低碳城区标准,鼓励老城区既有建筑绿色化、低碳化改造。
第四,在落实“最具特色”方面,主要还是塑造个性魅力。未来城市不是“千城一面”,要注重体现新城的特色风貌,通过加强总体城市设计、重点地段城市设计以及地标性建筑的设计,塑造尺度宜人、疏密有致的整体空间格局,打造“一城一意象”。同时,也要突出新城的历史文化保护,彰显风貌特色,打造每个新城各具特色的新形象。谢谢。
Q
界面财经社:五个新城如何在产业发展方面实现错位竞争,另外我们在实施意见和产业专项方案中都看到提出建设“一城一名园”,请问有什么具体考虑?
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刘平:
产业是新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我们在新城规划建设中,对于产业发展主要有两点考虑,第一是注重产业集聚,更多集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第二是突出产业特色,与新城周边,以及新城与新城之间要形成差异化发展,防止重复竞争。
“十四五”推动新城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两个聚焦”,聚焦实体经济、聚焦协同发展,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起点布局高端产业,高浓度集聚创新要素,重点推进“一城一名园”建设,构建各具特色、错位竞争的产业体系。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第一,以“一城一名园”建设,实现新城品牌、产业品牌、园区品牌的有机统一。比如说提到奉贤“东方美谷”,我们认为“东方美谷”既是一个新城品牌,也是一个产业品牌,还是一个“名园”品牌。所以要把“名园”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支持新城依托现有园区基础,统筹新城内外的园区发展,通过共享品牌、互通资源、整合机制等途径,打响“名园”品牌,全力提升竞争力和显示度。同时,通过产城融合、业态融合“两个融合”发展,推动“名园”成为新城和产业的标志,也就是说,提到“名园”就想到新城,提到新城就想到“名园”。
第二,以“名园”为核心载体,突出产业的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将“名园”建设作为促进产业错位竞争的有效途径,落实全市产业地图,谋划最具潜力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比如,嘉定新城以汽车产业为主导,加快汽车的“新四化”发展,做大智能传感器、高性能医疗设备等特色产业。青浦新城以数字经济为主导,连通虹桥国际枢纽、市西软件信息园、西岑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示范中心等核心区域,做大现代物流、会展商贸等特色产业。松江新城发挥G60科创走廊战略优势,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导,做大新一代电子信息、旅游影视等特色产业,培育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奉贤新城以美丽健康产业为主导,做大智能网联汽车、中医药等产业。南汇新城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7+5+4”现代化开放型的产业体系,建设未来创新之城。
第三,推动*策资源向名园和特色产业集聚,加快导入重大产业项目。统筹新城项目招商,在名园内更多引进与产业定位相匹配的产业项目和创新平台,形成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生态圈。在财税、土地、人才、住房等方面,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吸附力和场效应。
下一步我们将联合各个新城,加大市区统筹协调,创新名园发展机制,加快产业项目和创新资源的导入。按照“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着力将新城建设成为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五型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区,谢谢。
Q
上海电视台:新城要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将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阮青:
公共服务对完善城市功能,吸引人才安居乐业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提升新城公共服务水平,我们制订了《“十四五”新城公共服务专项方案》,具体提出了新城公共服务发展目标。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养老和社区服务领域提出21项重点举措,以及每个新城的重大项目。
比如,在教育领域,根据新城人口变化趋势,前瞻性规划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供给,每个新城至少有1所高职以上的高等教育机构或校区,打造由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领衔、覆盖义务教育学校的示范性学区集团。
在医疗卫生领域,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向新城扩容下沉,医院南部院区、医院医院项目建设,实现每个新城至少有1医院或院区,支持高水平社会办医。
在文体旅游领域,将深入挖掘打造每个新城独特文化品牌和专业体育赛事,每年举办不少于5次的市级以上文旅活动和体育赛事。同时,布局建设高水平的文体设施,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
在养老和社区服务领域,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新城特色的一站式社区综合服务品牌,实现“一城一品牌”,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高质量覆盖。谢谢。
编辑:园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