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我国岩画类世遗项目零的突破,也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自此,花山岩画千百年来守望的壮族文明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惊艳亮相。在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花山申遗”)成功4周年之际,花山岩画研究专家、花山申遗专家组成员、广西壮学学会会长覃彩銮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了花山岩画考察研究不为人知的故事。
与花山岩画结下不解之缘
△覃彩銮在左江岩画研讨会上发言
年7月15日,当花山申遗成功的消息传回壮乡,覃彩銮表情平静,内心却万马奔腾,心潮澎湃,为花山申遗成功备感欣慰和自豪。那年,距他走上左江花山岩画研究之路已有31个年头。
年,覃彩銮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广西文物考古队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与花山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7月左江花山岩画考察队在宁明花山考察
年7月,为了解开左江花山岩画之谜,自治区民委(现为自治区民宗委)领导决定组织开展左江流域岩画的全面考察与研究,考察工作由该委直属单位广西民族研究所负责组织开展。因为左江花山岩画的考察与研究属于民族考古专业范畴,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岩画本体的研究,都需要运用考古学方法进行。因此,自治区民委把覃彩銮借调到广西民族研究所,以组建左江花山岩画考察队。“考察队由时任广西民族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支部书记梁友寿任队长,广西民族研究所的覃圣敏任常务副队长,卢敏飞、刘建平和我以及从其他单位借调来的两位同志组成左江花山岩画考察队,深入左江流域对岩画进行考察。”覃彩銮说。
首次取得完整珍贵的花山岩画资料
科技飞速发展,如今野外考察采用红外线遥感扫描。
然而,35年前,考察队员只能拿着钢尺等简陋的工具,攀爬悬崖对岩画进行人工测量。覃彩銮与考察队员一起跋山涉水、攀岩进洞,历尽艰险才摸清左江流域岩画的数量与分布,首次搜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珍贵的岩画资料(包括岩画图像临摹图、文字记录和影像照片),为后来学术界开展左江花山岩画的研究乃至花山申遗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
△考察队在宁明花山考察
左江花山岩画是广西三大考古奥秘(花山岩画、铜鼓、大石铲)之一。岩画集中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明代以来,张穆《异文录》《宁明州志》等史志已有关于花山岩画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单位先后组织学者对左江岩画进行调查,每一次调查都有新的发现。在考察队出发前的动员会上,时任自治区民委主任余达佳提出:左江流域究竟有多少处岩画,这些岩画又是什么年代、由哪个民族绘制的,古人为何不畏艰险,攀爬到险峻的峭壁上绘制规模如此宏大的岩画,为何各处画面人物图像形态雷同?此次考察的目的,就是要破解这些长期以来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
“根据民委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摸清左江流域花山岩画的数量与分布。这就需要采取普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覃彩銮说。考察队到达左江流域,对沿江两岸的崖壁进行地毯式的搜索,同时还对距离左江及其支流6公里的山崖进行调查与搜索。
△考察队美术师在临摩岩画图像
考察队采取分工制,常务副队长覃圣敏负责全面考察工作,摄影师负责对各处画面及山体进行拍摄,美术师负责对岩画图像进行临摹及岩画山体的素描,覃彩銮则负责对发现的岩画画面、周围环境及画面图像进行详细记录,并负责对美术师临摹的画面图像进行校正,确保临摹的准确性。
△考察队乘船考察
考察队出发时正值7月酷暑,他们租借了一艘捞沙船,从左江上游源头的龙州河段开始,沿江顺流而下,对沿江两岸及附近陆地上的山崖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对调查发现的每一处画面、每一个图像以及所在山体位置进行详细记录。仅宁明花山岩画的调查、记录、拍摄和图像临摹,就用了整整8天时间。
△考察队攀崖考察
经过3个多月的深入调查,考察队共发现了79处岩画(其中江岸附近发现12处),搜集到一套完整的资料。
△考察队在测量岩画
考察队野外考察异常艰苦,险象环生。考察队员在对发现的岩画图像进行记录、拍摄和临摹时,总是蹲坐在用油毛毡铺盖的船顶上,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头上烈日暴晒,脚下热气熏蒸,身上满是水泡。为了保证画面图像形体高度的准确性,他们时常要攀爬到陡峭的崖壁上进行测量。
△考察队在扶绥后底山考察
“记得在扶绥县后底山岩画点调查时,因画面崖壁陡直,下方石壁倾斜、湿滑,我只身紧贴崖壁攀爬,当手拿钢尺举手测量时,突然脚下一滑,一只手本能的乱抓,结果幸运地抓住了岩缝中长出的一棵小树,否则就会坠落十多米高的山崖下。”覃彩銮仿佛叙述的是昨天的事情。
△考察队在大新县黑水畔考察
为了查清沿江附近陆地上的岩画,考察队员每天要在烈日下步行爬山涉水钻洞。“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宁明县花山对面进入一个山洞调查,岩洞幽深,我们用手电筒和蜡烛照明。当我正贴近洞壁观察时,只听后面的同志大喊一声:有蛇!我急忙后退,大家集中用电筒照射,才看清有一条手腕粗的大蛇盘在小洞里,蛇头昂起伸至洞口,当时我的脸与蛇的距离只有20厘米左右。”覃彩銮说。当时为了岩画的调查,他们无所畏惧。
考察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
考察队在深入调查、获得丰富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岩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重要成果。
△考察队在龙州县考察
岩画年代和族属的断定。这是研究左江花山岩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考察队运用考古学的断代方法,通过岩画上具有年代特征的器物如羊角钮钟、扁茎短剑、环首刀、铜鼓等,与岭南地区出土的器物相印证,同时提取岩画上残留的木桩、石钟乳标本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最后确定岩画的绘制年代为距今多年的战国至东汉时期。这一断代结果,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的重大突破,并且得到了我国岩画界的认可,至今一直为花山岩画研究者所沿用。作画年代确定后,作画民族问题便迎刃而解,作画者即为战国至东汉时期生活在左江流域的壮族先民——骆越民族。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韦国清,全国*协副主席钱昌照、程思远参观岩画展览
岩画的分期。考察队运用考古学的类型学分类法,根据画面图像的形态特征,将左江花山岩画分为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四个演变阶段。这一分期法,是花山岩画研究的又一突破性成果。
左江花山岩画的性质、画面内容和图像形态的认定。考察队通过考古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证资料,认定骆越人不畏艰险、攀登悬崖绘制规模宏大的岩画,绝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是有着强烈的祈求功利目的,即岩画是骆越人举行盛大祭祀活动的形象反映,画面上举手蹲足的形态,是骆越人在祭祀仪式上在祭师的率领下集体跳拟蛙舞以娱神、祈求风调雨顺、生产丰收的舞蹈(骆越及其后裔壮族是稻作农业民族,流行青蛙崇拜)。这一研究成果,也是花山岩画研究的重要突破,同样得到我国岩画界的认同,并为学术界采纳与沿用至今。
花山岩画颜料的断定。关于左江花山岩画是使用什么颜料绘制的,为何经过两千多年风雨冲刷和阳光暴晒,经久不褪?这是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