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
您好!
题记:十分荣幸地接受董达峰的邀请,参加了第九届建川博物馆近现代收藏交流会,从而初相识了“安仁古镇”、“建川博物馆聚落”和“樊建川”先生……
一、您好,安仁古镇!
在四川,有这样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世界旅游组织评价说:“它是旅游者了解近代中国人怎样生活的最佳去处。”这个名镇,就是距成都40余公里的“安仁”。
去年夏日,本有计划去安仁,因为从小课本上的“教诲”,这里有万恶的“刘文彩”,但是慢生活的成都街巷“拖住了享受的脚步”,以至于今年因为要参加第九届建川博物馆近现代收藏交流会的缘由才使我第一次得以见到“安仁”的真容。
安仁镇,始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年),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尤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各式院落最多,庄重、典雅、大方的中国风格与西洋文化充分融合,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被世人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安仁群英荟萃,是著名抗日将领刘湘、起义将领刘文辉等一大批民国时期**要员的故乡。目前安仁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及庄园住宅古建筑群面积约有30万平方米,其中有明清时期的刘氏庄园群、刘湘公馆等古公馆27座及树人街、红星街、裕民街等三条古街,还有洋楼(原公益协进社址)、安仁中学(原文彩中学)、钟楼等等。自年起,“安仁”又先后获得了“中国博物馆小镇”、“首批国家级特色小镇”、四川省人气最高的“网红古镇”等荣誉称号。
仅仅了解了这些,就已引起了我十足的兴趣——
夜晚,我随昂青悄悄地来了——沐浴在清凉的空气中,就着朦胧的月色,踩着铺满各色光的石板路,从一个一个绚烂得略带梦幻韵味的柔和“灯”下走过,拍一拍挂着“今时今日是安仁”匾额的大宅门,摸一摸竹编的“大熊猫”、“小猪佩奇”等手工艺品,看一看灯影阑珊中的木板铺面、“安仁戏院”、“安仁中学”、“明轩书栈”……以及躲在暗处不知名的高低不一的街房建筑,停留于“在”的书法字模下探寻“存在”的感觉……
与街心路边的那位铺开棋盘的老人(雕塑)下一盘问候的棋;吸吮着老街上“打烊就寝”前仅存的“豆腐乳”的咸辣味道;远眺另一条街上两排古朴的红灯笼由远及近所带来的几丝缠绵、几丝目眩神迷……
择一处小店,一瓶啤酒,一份麻辣兔头和鸭头,伴着温婉的夜色慢慢小酌,一边看着三三两两的行人,一边静静地聆听着这个小镇老街祥和的呼吸声……
白天,当极具历史感的有轨电车“铛铛”地从身边缓缓驶过之后,我们迈着“意犹未尽”的脚步,“穿越般”地又来了——还是这片老街,不过此时的它已“梳妆完毕”,迎接着天南地北的客人。踩在清幽发亮的石板路上,顺着红星街、裕民街、树人街三条古街不管方向,不问去路,随意的,一弄一巷漫步走来,这一次不像是初次的到访,反而有了一种回家的亲切。
饭店、花店、手工店、服装店、杂物店、咖啡店、出售各种口味豆腐乳和老物件的商铺分立在街道的两旁,各家都挂着写有“仁者安仁”字样的红灯笼,这其中有许多年代感很强的、装有精细木雕的铺子,用大的木桩子支撑着房檐,上面配有青砖青瓦。开张的店铺在店主人热情的笑脸下各显特色。远处屋檐下,一只小狗懒散地趴卧在那里,眯着眼睛,全然不理来往的行人。街上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偶尔穿着曼妙旗袍或是其他民国风格服饰的帅哥靓妹从身边款款而过,颇为应景。而更应景的则是一把把色彩斑斓的油纸伞悬于头顶,别有一番鲜明的风味。虽没有下雨,但还是不自然地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瞧,又见昨晚的“安仁中学”、“今时今日是安仁”、“安仁戏院”、“明轩书栈”和黑暗中不曾相识的建筑物了,不过现在它们已经脱去了神秘的外衣,亮出了光鲜的笑脸。青石甬道蜿蜒着,店铺间不时会有轩昂凝重的高大门楼闪现,三角形、猫拱形、驼峰型等各式烽火山墙,错落有致。半开半合的黑漆大门,点缀描金的棕色柱窗,楼阁亭台,假山水榭,以及层层叠叠的卷棚式屋顶,在青灰色柔顺的弧度中掩映在密密的香樟树下……至此你才能把这里与“公馆街”对上号,才能在门牌上所记的“杨孟高、刘元琥、刘元瑄、陈月生”等人的名字中好奇地了解他们的过去,而这一“好奇”,就会让你“进入”到了另一个时空中。
走累了,寻那处人声鼎沸的“游血旺”,在“院坝”里力争一张方桌,点上一份肥肠血旺、留香鸭、蒸南瓜、川西凉粉和石磨豆花,用“啤酒”来调和,将安仁的印象再一次通过味蕾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午后,阳光灿烂,在与精神矍铄的94岁沿街售货的老阿婆亲切攀谈合影后,我们淡淡地呼吸着含着古老气息的空气,缓步走入万成堰纪念碑院落里的“方知书房”。安静恬淡中,回味着这个“千年第一镇”夜晚带给我们的含蓄与莫测、白天带给我们的大气与雅致之感。匆匆走过,好像轻轻地抚摸了一遍古镇的历史。在我随意翻开一本书的瞬间,一片青苔,一池碧水,一树繁花,一院春色、一轨电车,一众人物、一道时光……斗转星移,似千年转换,一会儿古朴,一会儿现代。有人说:安仁的历史是躲在老公馆的铁门后面,安仁的文化是沉淀在老公馆窗台下的绿茵里的。更有人说:安仁的大半产业都是建川集团创造的,安仁的活力是由“建川博物馆聚落”激发起来的。而这些,来到这互不关涉的亲睦时空里,我才“方知”……
二、您好,建川博物馆聚落!
汽车顺着安仁古镇大新路前行,路过金桂公馆酒店后,往右一拐,只见一个高高的拱门形状的起重架像个“门迎”立于路上,架下不远处一个长出了树的残破碉堡当道而立,碉堡顶上威武地站立着一个手持钢枪的士兵雕像,碉堡底座上写着“侵华日*碉堡残骸”字样。绕过这个“盆景式”的碉堡,眼前一条茂密笔直的竹道伸向前方。穿过这条长长的“清幽之路”,才能抵达建川博物馆的正门。锈迹斑斑的正门上那四句夺目的标语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博物馆的主题: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停车场下车步行,博物馆入口处一架蓄势待飞的歼5战斗机映入眼帘。据说这架飞机的机头酷似“川”字造型,以此来表达呼唤四川“雄起”的寓意。歼5后面的题词是启功先生题写的“建川博物馆聚落”。
来之前,从公开的资料上了解到:这座展现近代历史、尤其是以二战前后历史为主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占地亩,建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目前拥有藏品一千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件。已建成开放24座场馆及抗战老兵手印广场和中国抗日壮士群塑广场。它是当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这个国家4A级风景区,自年8月15日对外开放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近1万人次,成为了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抗战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红*长征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拿着纪念门票,细看上面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全景图”,我发现,从北到南,一条笔直的公路,中间是一条蜿蜒的小龙河,最南面又是一条更宽阔的河流,三者仿佛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川”字将标注符号的20个场馆围拢在花草绿地间,相映生辉。
放下背包,住下来,慢慢探寻、认识这个神秘的未知区域。几日里来,真正迈步其间,如果没有人告诉你这是个博物馆聚落,你首先以为这里就是一个超大的园林公园,静湖落瀑,溪水奇石,翠竹花草,绿树古井,曲径雕塑,游鱼飞鸟……而当你看到络绎不绝的游人,缓缓而过的观光车,造型各异的建筑场馆,以及酒店、客栈、茶馆、文物商店等各种业态汇集在一起,你就能够感知——这里的“特殊”,而先前的学习功课也已吸引地告诉你——这里面静静收藏、安放了无数段历史和数以万计的人生。或许这就是“博物馆聚落”的现实概念吧!
此次来“建川”,时间比较短,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一遍所有的展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达峰哥从一进“聚落”大门就不时免费主动给做起了讲解介绍,并且说:“我也是多次来,才把现在建成的这些馆较为细致地看完。”商议一番后,我和昂青决定按照门票上的指引,带上“建川心笺”那个笔记本先去各处“跑馆”,跟穿着川*服饰的工作人员打好招呼,盖上各个馆的纪念章,然后再重点选择性地参观。
一路缓慢走来,拖着愈加沉重的脚步穿行于日本侵华罪行馆、手印广场、壮士广场、中流砥柱馆、章钟印陈列馆、抗震纪念馆……
痛心——那密密麻麻的、如坟茔一般的日寇钢盔,压抑、窒息地铺满了大半个中国。日本侵华的血腥罪行,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再次警醒国人,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低头——“V”字形的一排排钢化的玻璃墙上,重重叠叠、排山倒海般的满目红掌,震撼地彰显出了强大的民族力量。那真人大小的抗战将领的雕像,气宇轩昂地挺立于天地之间,默默地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抬头——一根高达十几米的红色柱子笔直地屹立着,生动“涌现”出了中国共产*及其领导下的*队、敌后民众浴血奋战,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光辉历史……
驻足——座钟滴答,计时间传播着红色年代的讯息,印章起落,方寸中记录着红色年代的信仰。这是一片中国人民谁也忘不掉也不应该忘掉的红色海洋。一片迷茫中,当年的“浩劫”,是否会在今日的阳光下彻底熄灭?
振臂——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断地上演着,牵动了亿万人民的心。灾难既是悲剧,也是体现人性光辉的特殊舞台。多难兴邦,在灾难面前,中国人民再一次爆发出来了伟大的力量。民族*,不衰!民族*,将引领我们一直走下去。
………………
一张张无声的图片定格了那时的沉重与艰涩、单纯与复杂;
一阵阵惊悚的声音打碎了那时的宁静与安详、激情与消沉;
一段段冰冷的文字诉说了那时的坚定与动摇、不屈与悲壮;
一组组骇人的数字揭示了那时的期望与无望、血色与顽强;
一件件沧桑的实物还原了那时的多彩与单调、容颜与追求;
一串串响亮的名字点燃了那时的虔诚与怀疑、河流与山岗……
………………
几日简单地游览、见证、品味、反思……历史的恢弘和残忍汇成了“百感交集”,最终让泪水交织的情感在久久难以平息中焚烧重生……
建川博物馆聚落,是一部丰富直观的历史课本,它凝固、正视了记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建川博物馆聚落,是一片神圣威严的厚重地方,它以“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以德报怨,启迪后人。
建川博物馆聚落,是一座理智冷静的文化桥梁,它连通、促进了中日两国民众之间友好地和平交流。
建川博物馆聚落,是一条执着奋斗的精神之河,它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生生不息地奔涌向前……
在这里,再多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唯有敬礼——向历史敬礼,向收藏、记忆这些历史的人——敬礼!!!
三、您好,樊建川先生!
“来了!来了!”正在交流会广场上浏览参会藏品的时候,不知是谁说了这句话。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穿橙红夹克上衣、里衬黑色文化衫、下身深蓝色牛仔裤、脚蹬一双牛*色大头休闲皮鞋、中等身材、略胖、戴眼镜的秃头男子出现在不远处前呼后拥的人群之中。他就是樊建川?!……对,事先从网上了解、看到的资料与图片,告诉我就是这个人。于是不自然地迎着他行走的轨迹向他身边靠拢。在一个藏品摊位前,达峰哥上前向建川先生介绍说:“这是我内蒙的朋友,想跟您照张相。”建川先生很和善地看了看已经站在他身边的我,点点头。照完相,我说:“谢谢您!”他淡然一笑,又点了点头,然后向前走去。这是我第一次与樊建川先生正面接触。
第二次与建川先生正面接触,是第二天上午十点多在日本侵华罪行馆门前。那时我和昂青刚从馆中走出来,恰好遇到一辆从此处经过的观光车。外穿一件白色文化衫、里面衬着蓝白格子长袖衬衣的建川先生坐在观光车的副驾驶座上。他看到我们,急忙用一口敦厚嘶哑、带着明显四川口音的普通话对我们说:“开幕式快开始了,早点到现场啊!”说完,就边给车上客人讲解边向前走了。
第三次与建川先生正面接触,是在开幕式上。我在台下第一排正对着他。这么正式的场合,作为主持人的他,下身还是昨天第一次遇到的下身装束,上身就是我们第二次遇到的装束。但是站着笔直、讲起话来的他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挥手之间,好似一位指挥若定的将*。他自豪地讲述着按照*队的*衔体系,将自己封为“大酱(将)”、将董达峰几位封为“中酱(将)”的事情……站在台下的我,看着诙谐的先生,通过来之前的“资料铺垫”及这两日的所见所闻,我相信先生有这个能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他在台上所说的宏伟计划。
第四次与建川先生正面接触,是在交流会闭幕招待晚宴上。地点是在阿庆嫂休闲饭庄。走进饭庄,坐在“芦苇荡”大厅里,联想着“聚落”中小龙河边上“大茶壶倒茶”的景观,不由得让人想唱起沙家浜中的“智斗”片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真是别有一番异样的味道啊!那晚,也许是他有在内蒙当兵的情结,没有拒绝这个从内蒙来的、并不是收藏这一行的我向他敬酒、献哈达,并且在人声嘈杂、众人争先恐后中,为我所持的建川酒和他的两本书签了名,完成了我的小小的心愿。在集体敬酒后,他就匆忙招待另一波外来的客人了。
到达“安仁”的第一个晚上,步行去古镇老街。略微昏暗的路上,一个身后同行的、看不清长相的女士主动问我和昂青:“是来参加交流会的吗?”我们回答说:“是!”……于是自然地一路闲聊起来。从谈话中得知,她来自东北,是这次交流会的活动承办方,并说已与樊建川的公司打了多次交道了。我问:“为什么从东北来到西南与樊建川做生意?”她说:“樊总讲信用,诚信,与他做生意,踏实放心。”
闭幕式晚宴结束后,跟随建川先生多年的秘书小常邀请我们到他家吃宵夜。那是令人羡慕的“安仁老公馆”,民宿风格的。小常说:“樊总有‘*人情结’,他身边的人,从集团副总到博物馆副总、行*秘书、小车司机,大多数都是部队转业的。他对下属管理严格,整个团队好像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但他对待这些人又都亲如家人一般。你们看我的这套房子,还有在成都繁华地段买的那套便宜的房子,都是得益于樊总的‘照顾’,我们集团好多人都得到了这样的‘实惠’。”边吃边问边聊的过程中,小常接着说:“樊总这个人是感恩怀旧的。几年前,他把从没见过的叔叔接到身边赡养,并亲自率领众人到老家山西兴县考察投资;那年他还回曾经当兵的地方(内蒙化德县)回访,搞了巨大的慰问活动……”
这次邀请我们来参会的达峰哥,与建川先生已有十多年的交情。关于“樊建川”,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