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陂镇蓝田村位于恩平市镇海湾大河出海口,咸淡水交汇的天然港湾孕育着肉质嫩甜、蟹膏香滑的青蟹。
过去,蓝田村用传统方式养殖和销售,青蟹成活率和市场利润都比较低,村民们只能守着宝贝,过着紧日子。江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策后,蓝田青蟹扶贫养殖基地应运而生,新的养殖模式,让青蟹搬进“豪宅”、吹起“空调”,实现了规模化、科学化发展,该村70户脱贫户当上了青蟹的“房东”,稳定收取“租金”,收入大大提升。
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随着青蟹产业链不断壮大,蓝田村还于年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转变。该村还请来了“乡村规划师”,专业“设计”美丽乡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蓝田故事”仅是一个缩影。
过去五年来,我市全力统筹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重农格局持续加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治理全面提升,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乡村振兴工作遍地开花:连续三年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中,高居市级榜单粤西片区榜首;全市相对贫困人口人高质量脱贫,扶贫工作考核连续五年被省评为最高等次;年农林牧渔年度总产值突破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元;荣获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表彰,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稻田收割奏响丰收乐章。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制图/陈慧君
全市相对贫困人口人高质量脱贫
开平市马冈镇官堂村委会连片稻田旁,立着一个“农机博物馆”,陈列着各种各样农业机械,它们的主人正是脱贫户梁信锋。从最早的手扶式拖拉机,到“大块头”的东风牌拖拉机,再到高速插秧机、旋耕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梁信锋都是一等一的驾驶好手。
曾经的梁信锋,面对生活的重担,只会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常年面朝*土背朝天。后来,在帮扶*策和扶贫干部的帮助下,他一步步接触新技术、新农机,种植也逐渐向规模化、机械化转变,单造水稻种植面积约16公顷,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在当地*府帮助下,脱贫户梁信锋的种植逐渐向规模化、机械化转变,找到致富门路。
“收入水平提高了,物质条件变好了,这样还不够。成为别人需要的人,活出自己的价值,那才是我的目标。”摘掉“贫困帽”后的梁信锋,成立了马冈镇丰实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9户精准扶贫户种植水稻,引领乡亲们踏上致富路,“*和*府帮了我不少,不能忘了本,我也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江门坚持开发式的扶贫方针,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社工帮扶、金融扶贫等“11+3+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推动全市相对贫困人口人全部高质量脱贫,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加到年的元,年均增长28.69%。
台山市汶村镇渔业光伏产业园成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每人每年享受“伏”利多元;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江门馆内,人来客往,成为江门消费扶贫的形象窗口,展销数百种消费扶贫产品;江海区礼乐街道的扶贫工作坊成为众多贫困户的“就业之家”,累计帮扶25户贫困户实现“家门口”致富,欢声笑语时常从这里传出……
△台山渔业光伏电站项目成为贫困户不断积攒财富的“阳光存折”。
过去5年,我市累计建成规模扶贫项目个,涉及资金1.37亿元,全市所有镇(街)扶贫产业“全覆盖”;建设扶贫车间、扶贫工作坊、就业安置基地个,累计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人次;建成江门消费扶贫平台以及7个县级消费扶贫基地,实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总额超2.7亿元,带动多户贫困户增收。
△恩平市那吉养蜂采蜜扶贫基地通过基地示范、贫困户参加学习培训后参与管理的方式,最终达到“蜂农既能掌握技术又获得分红”的目标。毕松杰梁健铭摄
另一个“战场”——粤桂扶贫协作上,江门与崇左两座城市以如海般的豪迈、如山般的坚韧,共绘脱贫攻坚“同心圆”。江门坚持“输血+造血”帮扶同步推进,落实财*援助资金5.79亿元,推动个援助项目落地开花。年5月11日,随着天等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连同大新县、宁明县、龙州县,江门结对崇左的4个扶贫协作贫困县全部“摘帽”。此外,江门对口支援的四川甘孜州2个县也全部“摘帽”。
△江门与崇左两座城市缘于粤桂扶贫协作。图为崇左市龙州县下冻镇扶伦村贫困户*德义,通过养牛就业不仅脱贫致富,还因掌握养牛技能成为了骨干。江门日报记者唐达摄
为全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提供“江门样本”
鹤山三中门前的“英姐美发店”,店主英姐的好手艺深受顾客欢迎。不为人知的是,作为单亲妈妈的英姐,也曾经因为没有技能,日子过得很艰难,“多亏了扶贫好*策,不仅有免费的技能培训,还有创业补贴,改变了我的生活”。
英姐所说的“好*策”,是江门在全省率先开展的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重新梳理贫困户认定规则,强化动态管理,破解贫困户精准识别难、识别不准和城乡二元分割的问题,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年,“先走一步”的江门,在全省率先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把全市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家庭户合计人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率先实现扶贫对象与低保“对象合一”。
年,江门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开展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的试点市,探索构建常态化、全覆盖的城乡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同年,我市出台《关于推动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原有改革成果基础上“再突破”,不再区分低保户和贫困户,统称为低收入人口。
“我们还与中山大学专家课题组合作,共同探索建立‘低收入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和低收入人口分类*策管理体系’,对低收入人口实现信息化管理、实时动态监测,并依托这一平台,为他们自动匹配相应的民生保障项目,及时推送就业创业、医疗保障、教育资助等信息。”市委农办专职副主任钟国活说。
以英姐为例,她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在*策指引下参加了美发就业技能培训,顺利“出师”后成功应聘就业。后来,她又得到扶持补贴,自主创业当上店老板,短短一年实现了“三级跳”。
过去五年来,江门“两线合一”系列综合改革实现了从“输血式”向“造血式”、从“运动式”向“常态化”、从“独角戏”向“大合唱”的转变,逐渐走向成熟并结出硕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益借鉴和样本经验。今年,广东省在出草《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和《广东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案》过程中,大量扶贫改革的“江门经验”被借鉴引用。
△我市各级部门帮助贫困人员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江门日报记者周华东摄
今年2月,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扶贫规划开发科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我市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构建立体化社保扶贫格局,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关于社会领域公共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为全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提供了“江门样本”。
绘制村美民富乡村振兴画卷
“水清了,饭香了,日子更甜了!”开平市赤水镇步栏村村民李宇权笑着对记者说,*的*策真好,让步栏村群众告别了“喝水难”和“浑浊水”的年代。“我还记得今年3月中旬村里通自来水时,喝上第一口自来水的心情。按理来说,水是没有味道的,但我喝下第一口时,却感受到自来水的味道是甜的,沁人心脾的甜!”李宇权说。
农村饮水安全,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重要的民生问题。今年,我市将其纳入年“十件民生实事”。“我们成立了以*员干部为核心的工作专班,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创新供水机制,全力推进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最终在9月底提前完成工程建设,打通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流水潺潺,幸福不断。从“有水喝”,再到喝上“放心水”,江门破解了长期以来村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新增受益人口7.38万人。一点一滴的改变滋润了村民的心田,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推进实现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盖,是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缩影。“三二一,揭牌!”6月10日上午9时许,随着牌匾上的红幔被拉开,江门市乡村振兴局正式揭牌成立。江门市乡村振兴局局长郑少强表示,该局将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我市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迈入全国第一方阵。
过去五年,
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中,
广大农民富了起来。
侨乡大地,
一批又一批有干劲、有知识的人才
怀揣梦想回流五邑田野,
带动乡村振兴的精气神也“足”了起来,
全面迈向振兴之路。
谢国良从“IT男”转身变成“新农人”,脱鞋下田成为“米二代”,将小加工厂一步步发展到恩平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主体;东北小伙相中江门海鸭蛋资源,落地创业电商项目,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90后”海归张彬宏回乡“子承父业”,创办新会区古德生态农场,打造“鱼鹅柑橙生态共同体”,并一步步发展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
据统计,目前江门累计培育认定新型职业农民超0人,累计创建省级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27家,认定72名省农村乡土专家。今年,江门更是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工匠职称评审试点工作,认证人取得广东省首批乡村工匠职称,发展壮大江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过去五年来,我市坚决把“三农”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成立市委主要领导牵头的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出台《江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策文件20个,构建市县镇村四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让乡村振兴有了产业支撑、留住美丽乡愁、吹起文明新风、筑牢组织堡垒、夯实人才保障,“五大振兴”齐头并进,搭稳了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
△图为鹤山市共和镇来苏村。图片来源:鹤山发布
我市年、年、年连续三个年度,在广东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工作中,高居市级榜单粤西片区榜首,实现该头衔“三连冠”;—年度和—年度连续两次在广东省“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工作中被评为优秀等级,总分排名第一;今年省*府通报的年度粮食安全责任考核结果中,江门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也获得全省第一。此外,江门创建省级特优区数量、培育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也均在全省排名第一……
从“规划图”到“实景图”,乡村振兴热浪在江门涌动,一幅村美民富的乡村振兴生动画卷在侨乡大地上徐徐展开。
亲历者
摘掉“贫困帽”,
新会的毅叔说:“多亏了*和*府的好*策”
新会区古井镇霞路村烧鹅街远近闻名,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位于烧鹅街的汇柑阁茶行商铺香飘四溢,店老板赵坚毅时常拿出自己亲手制作的柑普茶,热情邀请游客品尝,并向游客推广,收获了不少订单。
赵坚毅是霞路村本地人,大家都称他为毅叔。毅叔患有肢体残疾二级,先前主要依靠开小三轮车搭客或者给别人拉货赚取生活费,收入不稳定。后来,毅叔的妻子离开了。“我家里还有位年迈的母亲需要照顾,妻子走后,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在我一人身上,那时候感觉生活一点希望都没有。”回忆过去,毅叔哽咽道。
转机出现在年。那一年,毅叔被列为古井镇的精准扶贫对象。古井镇扶贫办原副主任梁宝光多次入户拜访,为毅叔“把诊开方”。梁宝光等人针对毅叔因残、因学致贫的情况,一方面协调解决毅叔孩子的学费问题,并在孩子毕业后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另一方面协助毅叔向残联申请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帮扶。此外,梁宝光等人还为毅叔一家申请了医疗救助,并帮助他们购买了重大疾病保险,参保费用由上级全额补助。
在当地的帮助下,毅叔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笑容也渐渐多了起来。但毅叔很有骨气,他认定,实现脱贫不能老靠别人,一定要靠自己努力,不然自己就像放弃不用的铁锅,早晚得“生锈”。
当时,新会柑名声越来越大,产业规模、产业链不断扩大,柑普茶等衍生产品也深受市场欢迎。
毅叔灵敏地闻到了这股“茶香味”,并从中发现了商机,他主动联系了梁宝光,提出希望他们帮助他在家乡开家柑普茶店。“听完毅叔的想法,我立马为他申请精准扶贫产业帮扶资金,并成功申请到0元作为他开店的启动资金。”梁宝光说。
年4月,毅叔如愿以偿开了自己的第一家店。经过一年多的认真经营,毅叔家的柑普茶赢得了好口碑,并积攒了不少老顾客,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贪心”的毅叔没有因此满足,年10月,他又在新天成街也就是霞路村烧鹅街开了第二家柑普茶店。
毅叔的信心来源于市场。“现在基本不愁销路,很多人来跟我们买茶还需要提前预订,加上烧鹅街游客越来越多,我更有信心了。”毅叔开心地说道。
现在,毅叔通过经营店铺,每月能有多元收入,他儿子毕业后任国际船运客服助理,每月也有多元收入,比起以前,全家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10月,毅叔主动递交申请要求摘掉“贫困帽”。
“多亏了*和*府的好*策,我才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我生活越来越好了,所以主动申请不再享受低保等*策,把这些好*策留给更需要的人。”毅叔说。
往期报道
●江门这五年⑤丨入湾通“海”写新篇以侨为“桥”开新局●江门这五年④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江门这五年③丨千亿会战向湾行珠西枢纽立潮头
原标题:《江门这五年⑥丨脱贫攻坚结硕果乡村振兴帆正扬》